□高新荣
合作学习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合作的对象、合作的内容,以及如何合作。
合作的对象主要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教师又分为学科内,学科间的不同。合作的内容不仅包括业务上的合作,还应该包括心灵的沟通。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基础,只有教师之间的合作畅通无阻,才可以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顺利进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业务上的合作,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共同设计教学过程的目的。要想让教师间的合作达到无缝衔接,教师合作之初必须清晰理解合作的意义和良好合作的方式。
首先,教师之间必须敞开心扉,坦诚以待。当针对某一问题教师抛出自己的观点后,其余教师必须保证在听懂、理解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多方参考。其次,教师间的沟通,勿戴“有色眼镜”。在交流前,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虚心,不能因为其他人提出不同的见解就觉得是对自己的否定而耿耿于怀,或者因此而不敢发言,总害怕自己说错。再者,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一个知识点往往会牵扯其他不同学科的知识,此时要多请教其他学科教师,对知识的精准度做好把握。最后,由于每班学生的学情各有差异,教师在交流后对于技巧的运用,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情,不能照搬。教师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和方式,有利于教师自身成长,更有利于学生吸纳多方智慧,最终实现优质成长。
接下来,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合作,使得师生、生生间达到有效共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实践。
第一,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情了解和分析。特别是新接手的班级,需要教师在开学初短时间内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和归纳。
第二,扬长避短。依照了解到的详细学情,按照优、中、差三个级别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中确定好本次合作学习的目的和组员承担的不同任务。这样,展开合作性学习后学生便能根据各自的角色很快地投入到合作中,而不会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
第三,目的明确。学生必须明白合作的目的,知晓各自承担的任务。有的课堂需要合作,而有时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对组内的情况有大概了解,确保在合作中帮助学情较差的学生透彻了解知识点,确保同组组员均对该知识知晓且会运用,这样才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第四,持之以恒。一旦确定合作学习模式,就一定要想办法完善和实施,不能因为学生的抵触或者自身的懒惰而轻易放弃,这样会影响学生勤于思考、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的教学留下后患。
在不同的时期,要及时调整合作学习的策略,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在合作的程序上分工要有所差别,不能一劳永逸。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及时根据情况调整任务,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长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人会问,此模式下,如何去科学地评价和检验?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评价中要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对学生组织、表达、思维、综合进行评价,还要对三观进行评价和指导。另一方面,在评价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每个合作小组,要肯定成员的努力和对待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保障学生下次合作的积极性。
新时期,国家对于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共赢、精益求精的精神。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韩马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