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双减”背景下 如何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师婕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具有重要作用。中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常常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双减”政策必然会带来数学学习质量与数量、效率与时间的矛盾,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双减”政策落地为深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机遇和挑战
  “双减”聚焦学校教育主阵地,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如果仅从减少作业量、减轻课业负担的方面来理解“双减”,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显然这又成为“双减”政策落地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挑战。如果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作业方式、教育模式,必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双减”之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时间、内容、形式等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教师既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又要着手应对“双减”对数学教学提出的减量增质要求,迎接深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双减”政策落地与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难点
  “双减”政策已落地半年有余,对学校来说面临着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重难题。如何在减少学习时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素养和能力,解决好学生在学校“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等问题,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成为当前棘手的问题。
  如何深化中学数学教育改革成为“双减”政策落地后数学教育的难点。在不增加学生课业、学业负担的情况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中学生最关心的数学科目来说,学校和教师如何增强创新意识,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破解长期以来对数学教学和学习的错误认知,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难点。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必然会获得大量课余时间,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体现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和家长战胜暂时的焦虑和对校外补习的依赖,构建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模式。
  “双减”背景下提升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双减”政策为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机遇,抓好这次机遇的根本问题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变以往以形式为主的教学改革为以提升课堂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改革。例如:教会学生课前高质量的预习,引导学生课中大胆讨论、质疑,形成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的课堂有效沟通,让数学“活”起来。
  树立正确的作业观,用高质量作业提升课后效率。作业观是指教师、学生、家长等对学生作业价值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作业在学习中的作用,正确的作业观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消解学生学习兴趣,消耗学习精力,消退学习热情。“双减”政策落地后,数学作业负担将会迎来显著变化,少而精成为最基本的要求,数学教师要杜绝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随意性,增强布置作业、讲解作业的针对性,数学作业应该体现价值性、多元性、协同性、生活化等原则,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促进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思考数学的思维形成。
  因材施教,加强数学教学的供给侧改革。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要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根本理念,不断加强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的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说,让不同的学生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不同收获。数学教师要特别注重数学教学、作业、思维训练等方面供给的精准性,让学生感知到“为什么做题”“做什么题”“怎样做题”。同时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设计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进而愿意探索和自主学习数学,改变题海战术导致的师生疲惫不堪的艰难境地。因此,从中学数学教学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未来应该重视分层设计、分类指导、精准供给、寓教于乐,从而达到共享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