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柞水县以实施“课堂革命陕西行动”和打造“三个课堂”活动为契机,全力打造以“自主、自律、自育”为核心内容的“三自教育”体系,无缝对接和承载“三个课堂”建设,并建立“学校文化育人、课堂教学改革、‘两技两艺’培育、劳动实践教育、教育教学评价”五项保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三自教育”体系,
承载“三个课堂”建设行稳致远
打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的“自主课堂”,确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拓展、检测评价”课堂模式,以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品质”四项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重建课堂教学新生态,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国家课程教学要求,让“第一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打造以“自律”为规范的“自律课堂”,开发丰富多彩的课外社团课程体系,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传统文化传承、技能培养等方面的社团活动,依托校内有特长的教师和校外聘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为师资保障,紧紧抓住实施课后服务的良好机遇,把课后服务中的“5+2”模式调整为“5+1+1”模式,即每天两小时的课后服务中至少安排一小时的社团活动,让所有学生每天都能参与自己喜爱的社团,并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主、自信意识,培养学生爱好和特长,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打造有品位的校外“自育课程”,依托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校外劳动基地等,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路径,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系统化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育人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校一品”的社会实践校本课程,并形成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第三课堂”育人功效。
抓好“五项机制”建设,
推动“五育并举”落地生根
建立“三个好”学校文化育人机制,真真切切做实德育。按照“底蕴好、特色好、育人功效好”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紧紧把握“校校有主题,一校一特色”的基本思路,引导各级各校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确立底蕴深厚的学校文化主题,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形成立体的育人网络,从而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使德育真正落地生根。
建立“三阶段”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机制,循序渐进提高质量。构建“模式化推进、靶向性提升、融合性创新”三阶段推进机制。在模式化推进阶段,以行政推动方式在全县推广“524有效课堂模式”,做到人人理解课改理念并快速上手灵活运用,体现全员性和普及性;在靶向性提升阶段主要是打破固定模式,鼓励广大教师大胆创新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形成“一校一品,一科一策,一人一法”的格局,体现多元化和创新性。融合性创新阶段重点是深层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系统性构建“三自教育”体系为核心,将教学改革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和校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新格局,体现育人的系统性和融合性。
建立三学段“两技两艺”培育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五育并举”统揽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分层次长期坚持实施“两技两艺”培育机制,将“两技两艺”纳入每个学段毕业时学业水平测试。从小学起始年级开始,对每一名学生建立“两技两艺”培养专项成长档案,制定不同学段“两技两艺”达标标准,由艺术、体育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关注和培养学生体育、艺术特长,适时记录学生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和方式,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确保每一名学生在每一个学段毕业时能具备符合学段标准的“两技两艺”素养。
建立“三结合”劳动实践教育机制,齐抓共管全面育人。全面启动劳动实践教育推进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从县教育行政部门到各级各校再到各个班级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县上有统一要求,学校有地域特色,班级有个性品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切实将劳动实践教育做实做优。在学校劳动实践教育中,各学校都能按照学校、家庭、社会安排劳动内容和育人目标以及方式方法,切实做到“六有”,即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任务、有基地、有评价,让劳动实践教育达到全面育人的功效。
建立“三维度”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提供有效激励保障。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制定《柞水县教育教学评价实施细则》。在对学校的评价中,突出办学基本方向、育人方略、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培养培训、学生学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家长社会评价、办学整体效益等层面,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逐年度、多维度进行评价。在对教师的评价中,突出教师职业操守、师德师风素养、个人专业成长、育人过程规范、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发展状况等层面,对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及效能进行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突出政治思想素养、文明习惯养成、学业水平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社会实践融入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多方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