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为留守儿童 撑起爱的天空
□苏凤玲
  在我所带的班里,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别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开心地学习、生活时,他们只能通过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们只能投以羡慕的目光。作为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失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性格较为孤僻、自卑,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竞争力明显和班级其他学生存在差距。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加强家校沟通,摸清学生情况
  我班里有十几个留守儿童,通过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各有不同。有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只能基本保证他们吃饱穿暖;有的父母离开时间较长,导致学生性格有明显缺失;有的父母离异,学生被长期寄养在外婆家里。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开学初我都会和每一位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交谈,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家表现、个性特点等。同时,我还增加了家访频率,及时与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进行互通交流,了解和反馈学生的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和采取科学的施教方法提供保证。
  以诚相待,打开学生心门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应该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保持沟通,知其所想、思其所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每个孩子都是纯真无邪的,只要以诚相待,就可以打开其心门。记得第一次见到学生小尹是一年级报名时,他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迈着蹒跚的脚步领着他来到我面前。他个子比同龄学生低许多,与人说话声音很小,头也不敢抬起来。开学后,我一有时间就找他聊天。一开始,他和我说话总是吞吞吐吐,躲躲闪闪。我就让其他学生和他一起做游戏,孩子的天性被激发,他很快就融入了集体。我抓住时机问他:“小尹,你愿意和老师做朋友吗?”他高兴地回答:“愿意。”接着我说:“对待朋友要真诚,以后碰到高兴的事和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告诉我,好吗?”他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害怕,大声地说“好!”在以后的生活中,他经常主动找我说话,性格也慢慢开朗起来。
  精心呵护,爱心常伴
  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希望多与父母交流。他们因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正确的心理引导而感到孤独无助,难以融入集体学习和生活。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的原则,注重从平时的生活细节、亲情体验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天冷了,嘱咐他们多穿一件衣服;天热了,叮咛他们多喝水;头发脏了,提醒他们该洗洗了;红领巾没戴好,亲自帮他们戴好。当他们情绪低落时,我会用语言或眼神鼓励;当他们身体不适时,我会像家人一样关心他们;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我会及时帮助他们一起解决。
  营造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温暖
  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我积极引导其他学生关心、帮助他们,一起玩耍、游戏、学习,在班级营造平等互爱、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氛围。有意识地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回自信,拉近和其他同学的距离。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让留守儿童找到“家”的感觉,他们逐渐变得爱集体,愿意为集体争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鼓励赞扬,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鼓励、支持、赞美的话语就像寒冬的一缕阳光,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走出孤独,感受温暖。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找准时机对留守儿童进行鼓励、赞美,不吝惜、不保留,尽量放大优点,让每个留守儿童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培植他们阳光自信、活泼大胆的个性,让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