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及法律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大。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学生如果不喜欢任课教师,甚至有抵触情绪,要想让他们对这位教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去年,我校八年级某班的一名学生,与原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说是“死对头”,不仅不学习这门课程,还经常带头在课堂上起哄,导致教师无法正常教学,很是头疼。我接手该班后,经常利用中午就餐、晚上查宿等时间,与该学生交流谈心,他很快就有了被尊重和关爱的感觉。渐渐地,该生开始信任我、喜欢我,也能认真地上我的课了。同时,班内许多学生也被我的爱与尊重感染,上课气氛和谐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并在中考时都取得了理想成绩。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平等、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提炼生活化问题
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缺少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书中理论枯燥,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问题来引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九年级上册《正视发展挑战》时,我提炼了一组生活化问题:你看过哪些公益广告?这些广告涉及生活的哪些方面?你是否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也存在令人痛心的现象或事件?如果今后看到他人破坏环境或奢侈浪费,你会怎么做?这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索与兴趣,接着引导他们层层深入探究,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从行为认同走向行动自觉。
善用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巧妙设置教学情境导入,如歌曲、漫画、名人名言、影像资料、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等,营造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中华一家亲》时,我先播放了歌曲《爱我中华》,在悦耳的歌声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提升教师自身魅力
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外在、内在魅力。首先,要努力提升外在魅力。要衣着得体、阳光大方、神采奕奕、庄重肃穆、昂扬向上,充满正能量和精气神,体现职业特性。这些看似外在的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敬重。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通过语言、学识、才艺等内在魅力打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其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简洁、生动、有启发性,激情风趣、抑扬顿挫、有感染力,内容深刻、深入浅出、有吸引力。其二,一个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学识修养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他、喜欢他,会对教师的课堂有期待,对他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最后,富有才艺的教师能够通过歌曲、小品、舞蹈等手段让枯燥、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
总之,只有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喜神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