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介,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对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词。
多读。大量阅读本身就是累积的过程,在主题阅读的探索实践中,实现“积累—激活—激发”。例如我校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阅读实验教学,日常的语文教学除了课本,主题丛书就是最好的读本。学生两周时间学习四篇阅读内容,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会读到对应的推荐书目。多读,首先要保证量的积累,然后期待质的飞跃,假以时日,学生便能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即使不去督促,学生也会把阅读转化为自主行为。
共读。即师生共读,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老师推荐,因为我本人对诗歌情有独钟,所以平时会把自己读到的诗及时分享给学生,也会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导课时、讲课中或者结课时,这些诗句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我还会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读的诗,比如冰心、泰戈尔、金子美玲等人的作品,让他们进行诵读,积累背诵。二是学生推荐,班级里的一些学生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诉求,所以我会让他们向我和班级其他同学推荐优秀书目。比如,去年我所带的班级掀起了阅读唐家三少作品的热潮,起因就是一名学生在假期读了他的书,在开学阅读分享课上迫不及待向大家推荐。我又适时补充了《朗读者》里专访唐家三少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唐家三少的作品,甚至有学生在班级轮流日记上创作了连载小说。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我与学生不仅阅读了经典文学作品,还相互交流,彼此感染启发,增进了师生感情。
精读。主要体现在精读课上与试卷讲评中。精读课上,我们要以教材为主要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抓关键字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诗有诗眼、文有文题,每篇文章都有其关键字词,比如《慈母情深》里一个“攥”字,从写法到意思再到作者的心理,以及对母亲的情感,一个字可串联出一番深意。再如《开国大典》里的“擎着红旗”的“擎”字,为什么是擎着而不是拿着?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当时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的骄傲与神圣感。二是抓重点句段。给学生讲授中心句、中心段,过渡句、过渡段的位置及其作用,或者联系上下文,以文解文,教给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对于重点句段,可以让学生背诵积累,便于引用,为日后习作打下基础。三是抓人文性。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实现学科育人,这也彰显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试卷讲评中,高年级学段语文试卷有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两篇阅读理解,其中课外阅读理解既是对学生阅读量的扩充又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在试卷讲评中,我会侧重课外阅读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字词积累、句段背诵、人文根植。课外阅读理解的类型多样,是很好的阅读材料与阅读教学的范例。所以,在试卷讲评阅读理解时,既要传授学生做题方法,更要让他们把这些文段多读、多诵,注重积累。
基于这样的阅读教学实践,不仅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也会让学生在日常习作中受益匪浅,总能有意想不到的立意和恰到好处的引用,让文质兼美的佳作不断涌现。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