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老师恨不得把一切都教给学生,而一些学生却无动于衷,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劲头不大,对考试成绩视而不见、满不在乎,更有甚者连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对此,许多教师深感无奈,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其实,我认为只要我们能认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对症下药,问题就不难解决。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班级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上学为了什么,毕业能干什么,这让不少学生感到迷茫。因此,我认为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三种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在希望中学习。下面,我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注重理想教育,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目前,农村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有80%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为什么上学”“长大干什么”等问题回答不清。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有些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上学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态度,学习又如何会有动力,没有动力,学习效果便可想而知。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人格、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可以采用召开“谈理想”主题班会、“为什么上学”讨论会、名人故事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从而看到学习的希望。我曾在所带班级有计划地开展了以上三种活动,班风有了明显好转,班级的学习风气逐渐浓厚,学生看到了学习的希望,有了学习的动力,真正实现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二、注重“成人”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而在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面对应试教育下追求升学率的压力,部分老师仍然单纯地采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而对“成人”则谈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对学困生就失去了吸引力。我曾与一名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谈心,他说:“反正做与不做都一样,考试都是不及格,考学是无望了,做作业又有什么用呢?”之后我多次找他谈心,耐心教育,告诉他做作业的过程更多是对耐心和意志的锻炼,是为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能按时完成作业,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也一定能胜任,现在连作业都不做以后又如何能完成其他工作。经过一番教育,该学生不但作业能够按时完成,而且对班级事务也热心起来,学习成绩大幅提高。现代教育理念下,应当明确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学生的成长、快乐、幸福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基于这一理论,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做人才是立身之本。
三、注重个性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
统一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考试方式无疑使学困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真正把素质教育要求落到实处,又何愁他们不对学习充满希望。我所带班级有一位学困生因为成绩不好非常苦恼,我根据这位学生个子高、爱打篮球的特点,鼓励该生参加学校篮球队。自从加入篮球队后,该生每次训练都第一个去,非常刻苦,表现突出,并且在代表学校参加县运动会时取得了优异成绩,增强了该生的自信心,其文化课的学习动力也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该生看到了学习的希望,确定了学习的目标。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这样教育,突出其个性,教育就会成功。
我们要以人为本,始终把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学生作为教育目标。通过理想教育、“成人”教育、个性教育等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在希望中学习,最终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思想的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眉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