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并同步出台北京市线上、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按照线上线下、班型大小,分类制定了四种收费标准。(1月1日《北京青年报》)
近期,各地按照“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相继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指导价标准。制定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指导价,是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回归公益性的必要措施,也是确保教育公平的必要之举。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昂贵,且越来越贵,让广大工薪家庭不堪重负。而且,昂贵的校外培训收费,普通家庭无法承担,在客观上也会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平。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公布的校外培训机构指导价标准来看,应当说是科学合理的。既直接降低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让广大工薪家庭能承担得起,又保证校外培训机构有钱可赚,维持正常运营,体现自身的价值,让校外培训在学生教育方面发挥辅助作用,实现双赢,这也是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的目的所在。
只要中高考升学制度存在,那么补课就是一种永远无法铲除的“刚需”,社会对校外培训机构就有需求。而在目前,校外培训机构没有公办的,都是民办的,由社会机构或私人投资,这决定了保证营利性是校外培训机构走下去的前提。随着监管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准入门槛提高,不少地方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面积应不低于三百平方米,需要配备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使得校外培训机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标准过低,甚至连付房租和人员工资都不够,不能实现营利,将无法保证正常运营,要么选择违规运营,要么走向倒闭。
实际上,优先保障校外培训机构的公益性,不等于不能营利,不是让校外培训机构活不下去、无法生存;遏制校外培训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不等于只能过低收费。制定校外培训收费指导价要优先保障公益性,但也要考虑市场性,让其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