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渐深,再次捧读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再次浮现于脑海,那些激昂的文字再次叩击着心灵。
几十年过去了,书中的主人公林道静还是一如初次捧读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重读这本书,我已从关注林道静的外在美,转而更加关注她的内在美,特别是她不顾个人安危,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她的美定格为永恒,化成一曲激情飞扬的青春之歌。
这本书再次把我的思绪带到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小说铺展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爱国青年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奋起拯救中华民族,进行反殖民地反封建斗争的事迹。主人公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林道静出身封建家庭,虽然家境优渥,却从小遭受继母虐待,没有富家小姐的骄奢和刁蛮,而是遗传了亲生母亲的善良和坚韧。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不向心怀叵测的继母妥协,不贪图荣华富贵,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一个年轻的弱女子,由于特殊的家庭和不幸的命运,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在她陷入困境的时候,遇到了北大学生余永泽。余永泽出生于地主家庭,有着浪漫的骑士精神和诗人气质,他给了林道静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渐渐地,在两人的朝夕相处中,林道静发现了余永泽的自私。余永泽家的一个老佃户,因家里揭不开锅了,无奈上门哀求着向余永泽借钱买米,却遭到余永泽的冷漠拒绝。善良的林道静将家中的生活费塞到老佃户手里,余永泽心疼不已,还为此斥责了林道静。平时满嘴仁义道德的余永泽,对底层人民却无半点同情之心。余永泽还有一个懦弱的本性,表现在他不敢参加革命,认为这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去关心,也坚决反对林道静参加革命。他和林道静迥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势必导致日后的分手。
一个人的伟大或渺小皆在其人之志。林道静看似柔弱,但骨子里却透着刚强、倔强。她并不满足于一个小家的幸福,不追求个人享乐。她身处在那个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旧中国,目睹了无数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她接受了卢嘉川、林红等共产党人的革命教育和帮助后,开始走上追求理想和真理的道路,她毅然与余永泽分手,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到反殖民地反封建的斗争洪流之中,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游行活动,深入群众中做宣传工作,在狱中同敌人英勇斗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革命实践中变得愈发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林道静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五四运动时期进步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楷模,她以柔弱的身躯承担起时代赋予她的使命与责任,把自己的理想和出路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红色经典就是一面旗帜,一根标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时代的发展历程中,各行各业涌现了大批像林道静一样的优秀青年,他们爱国敬业,拼搏进取,无私奉献。有的深入贫困地区扶贫支教,有的投身抗洪抗震一线救灾抢险,有的驻守边防保家卫国,有的恪尽职守建功立业。他们澎湃着一腔热血,昂扬着中国人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
这是文学与现实的写照,是审美与精神的传导。这部闪耀着红色光辉的《青春之歌》朝气蓬勃,激励了无数的青年前赴后继,用他们的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曲激情昂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