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这是我2019年在西安看到王崧舟老师的初印象,他执教的《墨梅》,让我似受春雨滋润,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诗一般的艺术享受之中。他那豁达洒脱的教风和课堂背后的底蕴是我一直学习的典范,而今我行走在《诗意语文》一书里,再次沉浸在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我们常常会忽视一个最本真的问题:什么是语文?“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他也毕生追求着这样的语文教育境界。
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其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尤深。
诗意便是底蕴与积累
什么是底蕴?王崧舟老师说:“打个比方,有点像水库蓄水。千岛湖是杭州一个著名的风景点,蓄水180亿立方米,比西湖大3000多倍,够可以了;三峡呢,那就更不得了,390亿立方米的蓄水量,比两个千岛湖还要大。这就是底蕴,蓄水量越大,底蕴越深、越厚。”
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便是王崧舟老师的《墨梅》,也正是这堂课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诗意语文,他的一句“诗格便是人格”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坐在台下看着给学生上课的王崧舟老师,我仿佛看见了一位诗人,他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假思索,不饰雕琢,脱口而出的点评、指导都是诗,从忙趁东风放纸鸢到儿童奔走追黄蝶再到意欲捕鸣蝉等,讲到梅花香气时,也将多首古诗信手拈来,深深地折服了坐在台下的我,同时也激励着我以后要向大师靠近,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以诗解诗,高于众诗,人言香气,我独清气,这是王冕的梅,何尝不是崧舟老师的梅呢!
王老师能做到这些与他读了大量书籍有关,用王老师的话来说:“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跟吃饭、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诗意便是咀嚼文本
咀嚼文本,与作者达到精神的沟通,王崧舟老师用诗化文本细读,以从容放松的心态,摒弃一切浮华和嘈杂,回归本心,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人与文字合二为一,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解读文本中的丰富内涵,常读常新;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做到见微知著,敏锐洞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往往是隐藏在文本背后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徜徉在语言之途”,让你身心愉悦,乐不思蜀,步入一种豁达的清明之境。文本细读,是对语文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界的一种砥砺和修炼。
诗意便是你我的补白
语言文字所呈现的内容,有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有的是作者在特殊经历之后的有感而言,有的源于作者天马行空的幻想,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苍白的符号化为鲜活有形的画面,我们要引领着孩子们借助想象成功地实现由文字到意象、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化,去领悟文字背后那深刻的形象和含义,体会生活中的点滴和真善美,触摸文字本真的温度。文字和意象的转换也是诗意语文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