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减负增效, 打造“一字立课”式语文高效课堂
□李欣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在课文内容的编排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入中高年级后,篇幅相对较长、内容相对难懂的课文逐渐增多,这些课文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课堂结构的架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背景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打造自主探究的高效课堂,唯有立足单元要素建立清晰明了的教学主线进行课堂设计,实现课堂精简化、系统化,才能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一字立课”是一种集学科素养、人文情怀、高效阅读、自主创新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它从整体着眼,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关键问题,选择文本中某一个恰当的字作为教学的立足点,使课堂在一条线索的引领下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训练,从而达到对课文的高效解读。一字立课让语文课堂自主高效
   1.用单元的重组整合应对散点式的繁琐讲解
  一般而言,长课文、难课文往往面广点多。用一字立课开展教学,以被立之字为抓手,将触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这个字掌控的路径进行梳理整合,既使课文的主要脉络清晰呈现,又精准地把握了语文素养内涵的丰富性,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方式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2.“一线串珠”,使学生快速精准把控重难点
  统编版教材中,学生接触到的文本不光体裁呈多样化,篇幅较之以往也有了增加。运用一字立课开展教学,可以通过聚焦课文的切入之字通观全文,使学生品味文本的整个过程向纵深构建,实现课堂最优化模式。同时,长期的训练也必然使学生独立处理阅读材料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法的迁移使学生能更轻松地把阅读延伸到课外。
   3.为学生搭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
  运用一字立课组织教学,学生围绕所立之字可以进行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与体悟,深入探究本课所立之字蕴含的深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推进阅读个性化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注重策略研究,
  打造深度课堂新模式
  1.以关键词为核心立课
  一字立课就是在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依托语文课程标准,引领学生把握文章核心词汇,“顺藤摸瓜”、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地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我在执教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打破逐段讲解的串讲模式,以“穷”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字来探讨当时沙皇统治时期下的人性,展现底层人民虽贫穷却善良的美好品行。课堂上,我让学生在默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发思考:课文中穷人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用勾画句子并做批注的形式对“穷”进行进一步的自主探究,继而组织讨论“穷”的不同含义:贫穷有物质上的贫穷和精神上的贫穷。接着我继续让学生思考:文中的桑娜和渔夫你觉得他们真的贫穷吗?以此为点再次回到文本,找出对人物神态、语言、内心活动的描写,对课文进行理性探究和立体式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懂得“拥有高尚品格的人,生活即使贫穷,在精神上依然是富有者”。这一环节关注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接着,以“穷”字为切入点进行读写训练:衣衫褴褛的老人把自己辛苦积攒的钱捐给灾区儿童,他穷吗?辛苦劳作的清洁工在寒风中苦苦守候等待失主的到来,他穷吗?让学生在现实中再次感受什么是真正的贫穷与富有,并动笔写出心声,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一个“穷”字牢牢地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运筹于课堂之中。
  2.以创新为推手立课
  同样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剖析,就会引领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拥有开放的创造思维,而在一字立课的教学模式中,如果能够匠心独运,选择立意新、思路新、视角新的字去构建课堂,那么即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也会被注入活力与新意,带给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省特级教师唐婉曾经执教《春夜喜雨》一课,这一课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唐婉以一字立课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在二年级执教,从教法到理念,如同一股清流,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以往教学中,授课教师大多从“喜”字或者“好”字入手进行教学设计,而唐婉选择了“润”字深入文本,赋予“润”字多重意义。首先,“润”字是本课识字的难点,随诗识字,解决了以往学诗识字不能同步的问题,将两者很好地融为了一体。紧接着,唐婉在范读时故意将“润”读成“浇”,引出“润”字和“淋”“浇”“湿”所表达的不同意境,让学生用模仿动作的方式,对比感受到“浇”等字表示雨大,下得猛、快,而唯有“润”字传递了春雨绵细如丝,滋润万物于无声的特点。然后,趁热打铁进行朗读训练,一个字的突破使学生对本诗轻松掌握,可谓“四两拨千斤”。“润”字的理解,为学生构建了学诗的氛围,创设了学诗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在古诗词学习中读出不同的“情趣”,积淀下来,对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品味有着深远意义。
  3.以物为载体立课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常常有意识地借助一些特定的事物去塑造人物形象,这些事物往往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凝聚着作者的情感,承载着人物的精神品质,围绕这些特定的事物进行一字立课,以此为切入点加以深化,结合文本体会其所象征的内涵,就会降低理解难度,更有效地把握课文的写作主旨。
  比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桥》,语言简短凝练但是寓意深刻,文章以“桥”为线索,通过“窄桥求生”“指挥过桥”“危难让桥”“桥毁人亡”等情节,凸显了老支书的光辉形象,作为主线“桥”字完全可以用来立课。但是,另一个事物则更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山”,文章巧妙地把老支书鲜活的个性与崇高的党性浓缩在了“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以“山”立课,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以“山”为载体去揣摩体会老支书的精神境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身上所诠释的高尚人格魅力,最终内化为自我人文素养。这种以物为抓手,层层深入的课堂设计,不仅将“立德树人”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发挥了语文课熏陶感染的功能,也为学生攻克语言理解的瓶颈提供了抓手,实现了“难文浅教”。
  灵活务实,不为“立字”而“立字”
  就课堂教学来说,运用一字立课开展教学,所立之字主要是从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两方面对教学产生引领作用。通过所立之字带动全篇,切不可牵强拼凑,生硬挂靠,这样不但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开展,反而还会约束学生思维,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再者,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不同,作者表现手法不同,不能用所谓的规律生搬硬套。
  运用一字立课开展教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容小觑。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凡涉及与所立之字相关的内容都要精心设计,根据内容指向有层级、有主次地呈现课堂构想,与“立字”相关问题不能并列同行,要有梯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主动阅读、发现、思考。
  一字立课教学模式的探究对于“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新形态的探索有着重大意义。它克服了讲解的繁琐、构建的复杂、知识点的零乱等课堂弊端,使课堂主线清晰、学生阅读思维清晰、语言构建过程清晰、学生认知清晰,进而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总之,一字立课教学模式是打造深度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次大胆的教学探究,也是“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减负增效,实现学生自主多元学习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尝试。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大学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