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2版
本期发布:
差异性教学评价在课堂上的运用
□杨宗凯
  差异性教学评价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的一种全面促进学生发展,采用多维度评价的方式,是优质优培、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差异性教学评价将分层评价、分类评价与整体评价引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议结合,确保学生个体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从而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与提升。作为一种全新的着眼于学生个体的价值判断,差异性教学评价更关注培育学生的生命精神和智慧精神,其从能力、情态、态度及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学生知、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聚焦学情,扎实做好差异性教学评价
  学情分析与诊断是教学工作的起点,也是教师课前必备的功课。只有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差异、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因生施策、因生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符合其特点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准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分层分类,将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学生成为自我驱动的核心,在经过立体多维的教育浸润后,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变化显著。俗话说,千人千面,百人百性。面对知、情、意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应立足于学生差异性特点,关注学生在言行举止方面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或表现,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才能全面了解学生。在满足全体学生共性渴望与需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尊重。
   二、根据认知差异,分层分类设计教学目标和任务
  同一年龄、同一班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会存在认知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表现为对同一问题有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记忆、理解和应用,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仅识记就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采用机械单一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要根据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行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议课,针对共性问题集思广益,探索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配两个优等生、三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学习、课后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等生的“领头羊”作用,让生教生、生领生成为学习常态。由于学生处于同一年龄段,兴趣爱好相近,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而难度较大、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准确地获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二,基于学生认知层次,在教学内容上应预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可见,围绕教学目标将学生分层分类,采用差异性评价,可以使每个学生取得进步、重拾自信,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感知学习的愉悦,提升学习效果。
  三、聚思凝力,采用差异性教学评价深化“三观”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教书育人的目标,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由于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发展需求,以及思维意识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弱,遇到困难挫折就止步不前。因此,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采取差异性教学评价,因生施教,激发学生的主体活力,有助于学生勇于面对自身不足,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
  差异性教学评价是教学实践与探索过程中的一场变革,家长和教师应围绕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使差异性教学评价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针对性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敢担当、有作为、善创新的学习者。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西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