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2版
本期发布:
批评学生要讲究艺术
□张平英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相对缺乏稳定的情绪、坚定的意志,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犯一些错误在所难免。“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批评学生是为了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也要注重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才能够使学生感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也顺耳”,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究。
   压住“火气”,调整情绪
  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时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喜欢“唱反调”。当学生犯错误时,最开始他们容易冲动,难以正确认识自身的错误,甚至态度恶劣,顶撞教师,使教师难以“下台”。如果这时,教师能够压住“火气”,稳住自己,调控好情绪,就会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掌握青春期学生的特点,理解和尊重他们,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有效沟通,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行为。
  话不在多,而在精妙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用泥块砸同学的学生时,整个过程中没有“你不懂事”“你错了”“你不对”等字眼,而是通过给学生糖块,让他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同时发现自身的优点,这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值得借鉴。
  几年前我有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当时班级要举办元旦庆祝活动,学生想用“喷雪”营造热闹气氛,这种行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学校明令禁止。但我发现仍然有学生将“喷雪”带入学校,我便微笑着问他:“你知道学校禁止这种行为吗?”学生说:“知道。”我又问:“你知道学校为什么要禁止吗?”学生说:“可能会引起火灾。”我接着问:“你能想象火灾的后果吗?”学生说:“火灾会烧伤同学,也会烧毁教室……”经过谈话,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上交了自己拿的“喷雪”,还和其他同学讲“喷雪”的危害,将班里的“喷雪”全部收齐上交。我想,如果我当时声色俱厉地教训他,也许他不会如此快速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批评学生,话不在多,而在精妙,一语道破,使其幡然醒悟。
  因人而异,顺势引导
  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苦口”相对于“良药”而言总归美中不足,“逆耳”对于“忠言”也是存在缺憾。作为教师,要避免用讽刺、挖苦、嘲笑、鄙视、侮辱等语言批评学生。批评教育应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性格开朗、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错误;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弱的学生,可以间接委婉地指出错误;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此外,还要考虑时间、场合是否合适。进行批评教育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到爱护和关心,理解和尊重,语气要尽量亲切热情,营造宽松氛围,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教师要抓住时机顺势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转变心态,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表扬,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另外,教师要做好批评教育的善后工作。不论是谁,受了批评之后心里都不好受,所以教师应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在学生取得进步后要及时鼓励,如果再次犯错更要及时提醒其改正,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批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不足、改正错误、树立信心、完善自我。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莲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