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堂是在“双减”政策下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教学模式,对践行“双减”政策的核心精神,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将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进行分享,以期与各位共同探讨“双减”政策下品质课堂在教学中的有效落脚点。
课前预习
在语文教学经验中,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环节。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笔者会让学生预习课文。预习的内容包括: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圈画生字词、新鲜词、有特点的词;勾画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有哲理的句子,以及学生认为有所感悟的句子;了解课文的出处及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主要作品等。预习时,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辅导书、网络平台等工具。
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每次上课前,笔者都会按座位顺序逐个检查预习内容并进行评价。对于评价环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评价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了预习任务;第二步,对预习扎实、记录细致的学生进行肯定表扬;第三步,对有亮点的预习内容在全班进行展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简单应付的学生不要一味批评,要积极引导,给他们一个改正进步的机会。
课前预习环节中,老师的任务是布置、检查、评价,具体执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预习。作为老师,不强求一致,不批评打击。长此以往,每位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课文朗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一、二、三学段都提到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目标要求。这个目标看似简单,要让每位学生都达到却不是那么容易。
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的课文朗读进行了如下训练。
1.自读。这个环节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2.领读。语文早读课上,笔者让学生一人一个自然段按座位顺序领读课文,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如果学生领读时出现了读错、加字、减字的情况,其他学生要按正确的来读;如果其他学生也读错了,由老师纠正,直到每位学生都领读一遍为止。
3.背诵。这个环节是在课文学习结束后完成的。对课文中的优美段落、特色段落,以及有意义的语句进行背诵积累。长期坚持这种做法,学生的识字量、阅读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识字教学
对于识字教学,笔者采用了开放自学的方式。这个环节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预习环节完成。课后生字一般分为“会认”和“会写”两类。对于要求“会认”的生字,在预习时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写出音节并组词,组词数量不限。要求“会写”的生字结合课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写出音序、部首、结构并组词,组词数量不限。
第二步在课堂完成。识字教学课堂上,笔者按座位将学生每8人分为一组,按照课本上生字的顺序,一人一个生字,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没有上黑板的学生作为“监督员”,观察黑板上的书写是否正确,或者是否还可以补充。等上黑板书写的学生写完回到座位后,“监督员”可以上黑板进行改正或补充。随后,老师对黑板上的生字进行评价。这些环节完成后,下一组学生继续上黑板书写。依次循环,直到写完全部生字。这样的设计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和延伸,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字词的积累量也会达到甚至超过课标的要求。
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不断探索与创新,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活跃于课堂,收获于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向阳办赤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