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庆萍
为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伟大百年历程,我又一遍遍捧读了革命党人邓恩铭的一封封家书。在和平年代,通过诵读那撼人心灵的红色家书,来追寻和传承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
邓恩铭,又名邓恩明,水族,贵州荔波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13位代表之一,是一大代表中最年轻,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少数民族代表。
1915年,当反日讨袁的爱国运动波及贵州荔波县城时,14岁的邓恩铭积极投入到运动之中,救国思想和革命初心开始启蒙。16岁时,邓恩铭来到山东济南投靠叔父,并于次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情怀。邓恩铭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文化新知识,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青岛市委书记等职。到1931年英勇就义,再没回过家乡。
·写给父亲的中秋家书·
在益都,中秋佳节,邓恩铭饱含深情地给远在家乡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是后来有人前往贵州荔波邓恩铭的老家征集到的,写在竖排红格信纸之上,共3页,每页8行。长23.5厘米,宽16厘米。字体为毛笔书写的楷书,落款“恩明八月十六日在益都”,家书年份不详,其内容是:“父亲,我昨天回来此地过中秋节,本想来团聚快乐,哪晓得刚进门,李婶即送来印弟从柳州寄来的一封信,惊悉我那老实的四叔被匪害了!呵!四叔!八年前一见竟成了最后一次,此后永远不得相见了!呵!苍天!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呵!父亲!你以前来信何以不告诉我呢!我对家庭最灰心的是遇事不告诉我们,如今遭这样的事竟一字不提,唉!我的可怜的四叔!魂如有灵,当来入梦……”从这封家书中,邓恩铭得知四叔遇害,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匪徒莫大的愤慨,对家人浓浓的眷恋。同时我们也看出,父亲不将此事告知于他,而是把悲痛埋藏心底,丝毫不让儿子分心,想让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父亲家事为小、国难为大的思想多么令人敬佩啊!在中国大地上,还有无数像邓恩铭这样的革命家庭,为了追求真理和民族大义,家人惨遭杀害,但一个个不屈的灵魂,仍坚守在革命阵地上,时刻践行着不变的初心,随时随地做好牺牲的准备,才换来了我们幸福的今天。
·一封家书舍家事·
“父亲大人,不写信又三个月了,知双亲一定挂念,但儿又何尝不惦念双亲呢。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1924年5月8日,邓恩铭在回青岛途中,给父亲邓国琮写了这封家书。此家书说出了远在贵州荔波的父母对儿子的牵挂,儿子恩铭亦是对父母惦念有加。言外之意,因儿子要事在身,无法回家看望父母,更不能在身边尽孝,希望双亲多多保重。
这封家书还写道:“三爷与印寿回南,儿本当同行,奈职务缠身,无法摆脱,故只好硬着心肠不回去。印寿如到荔,问他就知道儿一切情形了。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信中提到的印寿、三爷分别指邓恩铭堂弟黄幼云、三叔黄泽沛。当时三叔和堂弟要回家乡贵州荔波,邓恩铭向父亲坦陈,自己本应一同回家看望,但他必须以党的工作为重,只得将亲情放在一边,硬着心肠不回去了。
·写给母亲的诀别诗·
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在狱中遭受了残酷折磨。后因肺结核病情恶化,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9年1月,邓恩铭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他受尽酷刑,毫不畏惧,发动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和两次越狱斗争,使7名同志先后脱险,而他自己因为身体病弱,未能逃脱,被投入死牢。1931年3月,邓恩铭给远在贵州的母亲写下了《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1931年4月5日清晨,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史称四五烈士,邓恩铭牺牲时年仅31岁。这首《诀别》诗,是邓恩铭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宝贵家书,里面有浓浓的家国情怀,还有他为革命视死如归、相信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豪情和信念。
在一遍遍的潜心阅读和思索中,我感受到革命先辈邓恩铭的赤诚初心,正是因为有像邓恩铭这样的一批批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在苦难中勇毅前行,才让我们中华民族有了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