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诗词一个故事,从诗三百到魏晋文章,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作者安如意细数传奇,笑看风云,一唱三叹。对于鉴赏诗词她显然不会太过陌生,只是在鉴赏之余她多了一份恣意翱翔的想象,承接了古时的伤感和今日的咏叹。爱情也像是插上了翅膀的蝴蝶,飞过了沧海桑田。
曾经那段诗以传情、词以达意的岁月里有多少文人墨客和红颜佳人留下了千古绝唱。那些诗词背后的帝王宠妃、英雄美人、文人骚客、青楼歌伎似乎都惊艳出场,仿佛在世俗中拾遗起那些如烟的往事。于是书中便有了马嵬坡前的决绝,一抔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从此长生殿里化幽魂,帝王也寂寞;也有了明月夜,短松冈千里孤坟前的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见也不识的辛酸;更有了沈园的一遇,一曲钗头凤唱尽人世悲凉,还有那且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七郎,犹在烟花之地真情高唱……
魏晋的纷乱是英雄不死的风骨;汉代的兴治是帝王不朽的功业;唐朝的辉煌是夜空灿烂中的皓月,宋朝的唯美是清河小溪中的莲花;元朝的铁骑是广袤草原上的雄鹰;明朝的风雨,清朝的雪霜都在岁月中定格成一幅画卷。蓦然回首间,有多少往事仍缠绕心头?有多少传奇被演绎成绝唱?
在古典与现实之间,作者找到了张爱玲,那个眉宇间纵横着超凡脱俗才情的女子,在她的世界中是否也有一段如歌岁月?不仅感动于诗词也感动于作者的笔,越来越多的文化杂糅到中国文化中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冲击着旧思想的时候,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书并不多。《人生若只如初见》虽不能算是大作,但却多了一份美好的愿景,多了一份清新。
——方泳霖评《人生若只如初见》
书中,作者逐一分析了儒、墨、道等诸子百家对自然与文明的解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华美事物,他们对自然与文明的理解,比较乐观,认为老天自有安排,因此,人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心悦诚服地接受身份等级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总之,他们全面肯定这种文明发展。而墨家则显出少有的清醒和理智,认为自然资源总量有限,人们不能做那些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蠢事。他们极力推行节俭,并批判浪费行为,力主约束统治阶级的挥霍行为。至于道家,对自然与文明发展的看法,则多少显得有些悲观。一方面,他们鄙夷全社会的奢靡之风,也不赞成这种文明发展的方式,疾呼文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家们又对自然界表现出浓厚的探求兴趣,显示出强烈的乌托邦精神。
全书进而归结说,在这场关涉自然与文明、环保与发展的宏大辨识中,儒家的礼,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摇曳多姿的文明观。本书作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的文明观,对世界文明史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显然对道家尊崇自然的哲学理念赞誉有加,在他看来,只有把自然环保和文明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齐头并进,相融相生,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作者始终聚焦自然与文明这一永恒的主题,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反思当下的文明发展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鲜活的精神坐标。无疑,其美好的初衷和题旨,值得我们关注。
——刘昌宇评《古代中国的文明观》
读一本接地气的好书,就像结识一位良师益友,获益匪浅。《让梦想开花》的确是这样一本好书。书中很多文章题材新颖,构思巧妙,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读再读。像《我的“低碳”国庆周》《在古诗中约会春天》等。如果离得近,我一定去《开家打铁铺》一文中提到的“表姐”开的那家打铁铺看看,捕捉那些纷飞的火星闪过的亮光,看看它们是怀着怎样曼妙而执着的心情走进蒋光平老师的脑海中的,令他有了开家打铁铺给城里人减压的想法。
谁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如此,在人生的某一个路口,遇到困难,仍寄希望于上帝,而上帝眼明心亮,眷顾的都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哲理文《真正的上帝》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学毕业前夕,在别的同学奔波于各种招聘会时,“我”却沉迷于游戏中。后来父亲的一个电话令“我”大梦初醒,父亲在家用钱为“我”铺的路成了死路,好几万块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工作亦无着落。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求助于上帝倒不如求助自己,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蒋光平老师十几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自然有书相伴。一路走来,与书的感情亦非同寻常。因此有了《冬季有书不觉寒》《人生有梦书相伴》等与书有关的文章,里面的许多句子读来振聋发聩。如“书跟雪一样,能将读书人染尘的心洗涤干净”“以书为伴,可以把夜照亮,把心烘暖”等。有书相伴的人生自是多姿多彩的。在书海里,“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或许是每一个喜欢读书之人,与书相伴,过逍遥自在通透明净的人生的真实写照。
——李淑云评《让梦想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