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以干部素养提升赋能教育发展
□饶小华
  教育局长是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促进教育局长专业发展是改善区域教育环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强化市县教育局长素质要求有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既有明确市县教育局长专业定位及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有对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教育生态构建的思考,还有对教育评价、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探索。
  经过认真学习、领悟之后,我的总体感受有以下三点:一是“新”。文章凸显了党对教育管理者的新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善于抓发展;既要勇于抓改革,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本领,又要严守底线要求。二是“专”。文章凸显了教育局长的专业属性,要求我们既要“顶天立地谋划”把握大方向,又要“脚踏实地落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管理中去。三是“远”。文章凸显了提升市县教育局长素质意义深远,强化了教育局长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告诉我们市县教育局长应以政治高度、系统思维、战略定力、坚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教育局长的高素养,带动区域、学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提升,从而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作为西安乃至陕西基础教育发展的标杆与示范,我们“上”对国家、省市政策要求和群众期盼,“下”对实际需求,全面推动教育再上新台阶。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有活力干实事的管理团队。“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是加强机关建设。面对机关管理力量不足问题,积极探索,通过身份角色的“破冰”与转换,搭建起“挂职锻炼”“择优提拔”“任命使用”等抽调培养机制。二是营造干事氛围。破解多年来高新区学校在干部任用、提拔方面的渠道不畅问题,下放选人用人权,全面优化校级管理人员配置,让一大批有为者有位。
  聚焦突出问题,全面打赢保学位促均衡的教育攻坚。围绕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一是聚焦教育的公益属性,2020年合力推动50所新建学校、87所改造提升学校建设,新增学位7万多个。大力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两年共投入8600余万元,对26所学校一校一策进行了软硬件提升。二是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仅2020年,从“名校”输出校(园)长64名、学科骨干200余名,交流轮岗校长、教师680余名,通过“进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人才引进”多渠道招聘教职工2350人,引进骨干教师133人,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2000余人。
  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激发基础教育发展的动能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先行先试教育改革。一是深化“名校+”改革。2019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名校+”覆盖。2020年,将50所新建学校全部纳入“名校”管理,在“名校”的带动下,实现了一年新校成名校目标。二是落实“五育并举”目标。成立中小幼思政教育专家智库3个,共建劳动、科技、心理、安全等教育基地55个。新建学校普遍开设中考体育训练社团。三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自“双减”以来,统筹做好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育,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高新区以目标责任制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被教育部确定为10个推广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严守底线思维,持续保持安全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带好队伍、守牢底线,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是知敬畏、严律己。要求教育系统全体干部,自觉扛稳扛牢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依法办事、公道处事、干净干事。二是守好土、尽好责。实施校园安全“一把手”工程,落实安全员制度,构建起权责明确、高效联动的校园安全工作体系。建设完成“1+13”安全体验基地,积极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示范。
  下一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全面贯彻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以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为契机,以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为目标,以实施“名校领航”“新优质学校成长”“新校成名校”三大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五项管理”“课后服务”“三个课堂”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三个国家试点、实验区”建设,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西安乃至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高新贡献。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教育系统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