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立足校本研修,为减负提质赋能
□白玉凤
  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双减”工作的重心在校内减负提质,教师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的专业能力是该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立足校本研修为教师赋能,是助力减负提质取得卓越成效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这样做——
   主题引领,统筹规划
  单元,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是最小的设计单位。我们以“聚焦单元整体优化单课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作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在主题引领下各学科以单元教材为基本研修单位,沿着从“单元课程标准要求—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到“单课教学目标确定—单课教材重组—单课教学设计”的主线开展研修活动,最终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外出培训、送教等活动以这条主线为纽带,不因临时或者阶段性活动打断,使教师研修的逻辑清晰,自主建构的进阶明确。一方面,以学科组为单位,在每周五的教研活动日进行“依托课标引领聚焦单元整体培养学科素养”为主题的“科学确立目标”“合理整合教材资源”“优化过程设计”等系列研修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综合专业素养,为课堂增效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以年级学科组为研修单位,在每周二教学设计集体研修日进行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专题研修活动,同年级组、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研讨、深入备课,为课堂提质、作业减负提供保障。从源头把控作业效益,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关于作业的科学探究,而不是把作业剥离出来让其裸奔。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才可以得到验证。一方面,我们在集体研修过程中,根据设计拟定课堂观察的维度和视角,确定《课堂观察量表》或者课堂观察主题。形成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三位一体的研修体系。其最大的优势是形成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报告,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向纵深方向生发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我们采取“无生课堂”模拟研磨的方式,让同伴扮演学生,一边“上课”,一边根据“生成”考量设计的合理性。其最大优势是不干扰学生正常上课,教研磨紧密融合。
  立足课堂,以赛促研
  我们每年举办一届课堂教学“展、评、研、思、带”系列研修活动。展,指的是第一阶段是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人人亮相”的组内赛课;第二阶段是年级学科组竞赛中优胜者进行县级“优质课教师”候选人推选的选拔赛;第三阶段是参加县级教学能手赛选手备赛课堂教学研磨;第四阶段是获得当年县级、县级以上“教学能手”教师的示范课。评,指的是按照学校研发的《“N+3”评课议策略》要求,在教学、研修两不误的前提下,一个工作日内,通过QQ或微信群,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以N条优点与3条建议相结合的基本模式进行综述评议,且彼此之间评议内容不雷同(避免恭维、虚泛、不思考)。研,是指基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的泛在研究。思,指的是个人反思。带,一方面指的是在定量任务驱动下,学区内师徒结对传帮带。每一个阶段活动结束都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表彰奖励,并纳入教师年度研修总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以评促研。
  课题引领,以研促长
  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载体和手段,更是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沿着“以校本小课题研究引领校内减负向纵深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安排全体教师聚焦关键词作业,实施“一人一题”的校本小课题研究。
  深入剖析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专业水平、生源现状、学生家庭情况、学生住地环境等因素,拟定《“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生作业管理策略研究方案》,提出“一二三四步”的研究假设。
  第一步减量,深入推进作业减负工作,建立学生作业“教务处—年级组、学科组—班级”三级管理长效机制,整体调控作业量。第二步提质,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有效,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等要求的基础上,增设“无作业日”,对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提出限量提质的明确要求,同时要求道德与法治、劳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设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实践探究性作业,把作业功能从教学需要转向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第三步分层,在丰富作业类型、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实施分层作业设计,针对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精准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四步融合,拟定以年级组为单位,以作业育人为目的,打破学科壁垒,在项目主题引领下,融合多学科内容,尝试设计“主题式长期作业”。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相结合,多学科融合,让作业从巩固教学走向助力学习,最后走向促进发展,让作业成为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教师在学校立项课题的基础上,确立校本小课题。经学科首席导师初审、学校终审,全体教师关于作业的“一人一题”校本小课题研究成功立项。
  这种聚焦作业的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以落实“双减”政策为背景,立足学校实际,以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总结经验为目标,吸收和运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模式和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研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