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不确定”的课堂才有“反脆弱性”
—— 关于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冯跃忠
  在《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中,美国哲学家杜威写道:“人生活在危险的世界里,便不得不寻求安全。”显然,追求稳定、确定、笃定似乎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夙愿。
  课堂教学,是一种提高现代人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面对的是拥有复杂体系的鲜活生命。作为一线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师,面对沿袭了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定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形式、确定的教学考核……我备感疲倦、深感忧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对突变的社会,还沿用惯性的思维、惰性的心理去教学,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面对未知世界的能力可能会越来越弱,面对“不确定性”的本领会越来越低。
  为此,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练就“反脆弱性”,这或许是未来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师生一方面合理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活动的全部。新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评价本次修编时曾指出,教学内容要守正创新和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还没有跨进教室,学生就已经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所以,进入教室,教室里鸦雀无声,可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展现真正求知时所散发的神采,眼神里也并没有真正面对未知时所迸发的灼热。这一切都是因为:“确定性”。如果,我们敢于打破“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迎来的或许就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探索盛况了。
  那么,如何打破常规,拥抱变化呢?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就内容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比如,我们有意挑单元、有意挑课文、有意延伸内容、有意课外引入……
  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篇章的教学中,我一反常态,故意迟了几分钟进教室,发现同学们都已经在预习《闰土》了,部分同学甚至打开了作业本。同学们看到我进来,纷纷抬起了头。
  “今天,我们研究《有的人》!”
  我刚一宣布,教室里就是一片惊叹,接着便是同伴间的交头接耳、面面相觑,“不是吧!”“怎么跳着上?”“真不知道冯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看着一片茫然的同学,我没有打开PPT,没有板书课题,也没有来上一段精彩的桥段做开场铺垫,而是直接让孩子们进入文本,自己研读课文,找重点、圈难点、写观点。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旋即进入角色。课堂又一次鸦雀无声,不过,寂静中多了一番探索心,安静中多了一番求知欲。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兴趣始终是高昂的,探索始终是主动的,互动始终是积极的,当然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道德经》里有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出奇,恰当地运用“不确定性”内容来真真切切地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激情和热情,切切实实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因为,一切的原动力,在于是否真正来自内心的需要和冲动。
   教学组织的“不确定性”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策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其在愉快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在组织教学时,我经常变化模式,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进程,随时随地调整教学样态。我积极倡导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师徒合作—精准扶贫”式、“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式、“小组碰撞—群智涌现”式等……几种形式随机选用,时常轮番使用。
  在进行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有你,真好》教学时,我打破常态,直接带孩子们去了校门卫室。孩子们当然是一脸蒙圈,要知道,这是上午第一节语文课,其他班级正书声琅琅,而我们班竟浩浩荡荡去了门卫室。到了门卫室外,我宣布了教学内容《有你,真好》!同学们稍显意外,因为是我带的班级,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我的出其不意。接着,令孩子们意外的是,我竟然让他们组团采访、组团讨论、组团构思……看着他们个个兴高采烈、群智涌现的样子,一旁的我好不自在。
  《有你,真好》作文,由于是亲临现场、亲身感受、群策群力,所有作文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大大提高,文笔的流畅度和优美度也大大提升。有同学这样写道:您虽然从事着平凡的工作,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坚守与奉献着,您就是我们学校的保安叔叔。因为那个风雨交加的早晨,让我发自内心地对您产生了敬佩之意,保安叔叔,我真想对您说一声:“有你,真好!”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学生的能力发展,接近学生的兴趣燃点,这样的教学组织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未来的。
   教学考核的“不确定性”
  考核,即核定考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情况的一个量化过程。合理有效的考核,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对孩子的学业考核类似于企业的KPI考核(KPI考核,又称“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法,是企业绩效考核的方法之一)。KPI是所有公司驱动的一个动力,但是没有一个公司认为自己公司的KPI是十分科学有效的。《混乱》一书中说“一切KPI都是错误的KPI”。因为,只要你让对方事先知道,他的行为就会发生扭曲,进而演变成一场灾难。想想,孩子们的中考和高考丝毫不亚于一场“战斗”。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又不惨烈的日常考核呢?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要向交警学习——“不确定性”。交警所有考评指标里面最有效的一项,投入低、产出高、社会效益好的就是——查酒驾。查酒驾从来不会告诉你哪一天、在哪儿、几点钟,就是突然拦起路查,一个一个地吹,导致的结果是你完全不知道怎么考评,所以你只能选择“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就是有效的考核方法。
  为此,我也试着学习交警查酒驾的“不确定性”考核。随时随地,不告诉学生考核内容。比如,在检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穷人》预习情况时,我摒弃常规,没有朗读课文的考核,没有词语默写的考核,也没有课文内容的考核,而是突击检查了孩子们“数自然段”的考核。因为,这篇课文自然段特别多,如果没有真正地去预习、标记,是很难数清的。看到自己露出了马脚,个别同学的脸红了。
  相信,经过这样一次次的“不确定性”考核,孩子们的思想会逐渐转变,不再是为考核什么而准备什么了,而应该为学习而掌握,为未来而努力。
  没有什么东西是坚固不朽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我们渴望的,以及我们恐惧的,都在变化。没有任何支点足够坚固和稳定,没有任何制度可以世世依赖,唯有拥抱不断迭代更新的世界和社会,唯有练就应对“不确定性”的“反脆弱”本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如此,企业如此,教学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