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字理识字教学实验的一些做法
□鲍爱莲
  有人说,汉字如“诗”似“画”,根据字理解析汉字,学生就能通过汉字笔画,从而形象、牢固、快速地识记汉字。经过三十多年教学积累,笔者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以下经验。
   一、通过图文比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
  从教三十几年来,笔者所教学的任何一个版本的一年级语文教材,在独体字的教学中,课本里都会有“文字图—小篆—楷书”的序列呈现。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对这三者进行比照,由具体到抽象(文字图—小篆—楷书),也可先抽象再具体地(楷书—小篆—文字图)学习象形文字,学生不仅会牢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对该字的意思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习兴趣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燃烧的火形与“火”字的比照,流水图与“水”字的比照。
  二、通过字形展开联想和想象
  汉字中有许多字属于会意字,对于这些由独体字(或独体字的变形)组合成的会意字,可采用先分解再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会意”的理解和记忆。如“看”由部件“手”和“目”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手”搭在眼睛上方用“目”看向远方的情景;由“休”字的“亻”和“木”想象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的情形。由此,一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学生眼前。
  三、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景
  如会意字“从”“采”等这类动作性很强的字,用动作演示便会十分生动有趣。即使是“望”“瞧”“瞅”“盯”“窥”等形声字,也可以用表情和动作来呈现。例如,通过用动作表演“盯”,使学生较好地体会到“盯”与“看”区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字形联想汉字所隐含的意象,久而久之,学生只要一看到汉字就会在眼前出现相应的画面,达到其形、其色、其声俱现的效果。
   四、通过猜谜语锻炼学生思维
  字谜的形式自古有之,其跟汉字的音、形、义关系紧密,课堂识字教学中能突出字理的猜谜也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汉字形义的记忆与运用的。例如:“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搅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谜底是“染”字。“上十下面口,表示很多口;口口相流传,历史很悠久。”谜底是“古”字。
  课堂上识字教学中的猜谜,与其他文字游戏式的猜谜是不同的,它特别注重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联,凸显汉字字理的特点。通过猜测这些与汉字形义相关的有趣字谜,学生不但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获取了汉字的知识,感受到了文字与众不同的魅力。
   五、加强从字理进行字串识字的意识
  学生如果掌握了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其作形旁时用于表义的特点,就能在识字时创造性地用字串识字法高效地学习大量的形声字。
  如果学生掌握了“月”作为形旁在左和下表示“肉”,那么,当学到“肚”“胳”“臂”“脖”等字时,就能自觉地与人的身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掌握了左“阝”和右“阝”分别表示山岭高地和区域方位,那么,当学到“隔”(意为阻拦、隔开),“陆”(意为高出水面的土地)等字时就比较好理解了。掌握了字理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常见部首的意思,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实践运用,渐渐地学生就能形成强大的识字能力。因此,教师要对常作形声字、形旁的偏旁部首的字理熟记于心,而且熟练运用,就能做到教师“教一个”,学生“得一串”的效果。
  六、运用比较法提高形近字的识别效率
  进入二年级后,学生识字量增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形近字的混淆。教学中通过比较可以把形近的形声字形旁和声旁加以比对,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加以区分,达到提高学生形近字区分能力的目的,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例如,笔者将“清、晴、精、睛”进行对比;将“挂、娃、哇、蛙、洼”进行对比。对比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感悟到:这几个字声旁相同,因此读音相近;形旁不同,所以表示的意义不一样。通过形旁的分析比较,学生能够根据字义形象地进行分辨和识记并准确运用,减少错别字的发生。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小雁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