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农村小学高段学生习作能力培养探究
□王 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高段的习作目标中指出,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并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岭区,学生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学生见识不足,课外知识储备少。学生们怕写作文,要么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照搬照抄的现象发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课外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没有掌握作文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不注意观察外界事物、不细心感受生活,写不出真情实感。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鼓励阅读、积累素材、学会仿写、注重讲评这几个方面入手,效果显著。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各种中外文学、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既能增长知识又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读物。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因为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感受、表达方法等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为此,笔者结合教材布置学生每个月阅读一到两本优秀书籍,鼓励学生发现书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段落,及时记背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时,笔者指导学生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外国名著,还在班级里开展了读书会,组织学生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通过交流,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写作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去描写。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积累素材的能力
  作为高年级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描写不够生动具体。所以平时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积累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比如事物、场景、社会现象等,并有意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交流、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在习作积累素材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把众多的素材组织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搞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力争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笔者坚信,“处处留心皆学问”,好的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每次节假日过后来校的第一时间,笔者会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见闻、趣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每次学校组织各类比赛、文艺会演等活动时,笔者都会告诉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参赛选手、演员、观众的神态、语言、动作等,为其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的好习惯,写作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
  引导学生仿写,让真情自然流露
  积累了素材,不一定就能写出优秀的作文。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范文,学生在反复阅读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名家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习作的要求和重点,先构思好,最后再动笔去写。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记叙文,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融合在一起又各有侧重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弄清每篇写作的侧重点,进而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进行仿写。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一文时,笔者就指导学生抓住等不及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去体会文章的妙处,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方法仿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孩子们因为有参照物,在仿写的同时又写出了自己的情趣,提升了学生习作的信心。
  注重讲评,教会学生修改
  每次完成作文后,总有很多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老师给自己的评价,这种对作文的积极态度,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因此,首先,教师对作文的评改一定要及时;其次,评价语言要准确明了,既要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又要点明改进的方向,力争使每个学生看见评语后都会有所感悟;最后,讲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发表对其他同学作文的看法,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陕西省蓝田县三官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