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听课有益须立足“三味”
□龚俊波
  听课,是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重要抓手,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平台,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可以这样说,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实不实、教学研究深不深、学术氛围浓不浓,从教师的听课可见端倪。一个教师是不是爱学,是不是会学,是不是真学,从他们的听课可见微知著。现实中,一线教师对听课的看法和意见可能表述不一,但有一点却非常清晰和强烈:听课有益。
   听课有益,须立足于“学味”
  听课前要做足“预习”。凡事预则立。一方面教师要对听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前进行学习,才能做到了然于胸。另一方面听课前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即将听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以便系统、全面地把握即将听课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了解一下执教教师的教学风格,这样更加有利于在听课中形成主动。
  听课时要做实“演习”。这里的“演习”,指的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教师切忌一味地“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自身特点,对执教教师的教学亮点在脑海中进行推演再现,挖掘其中的教学精要,对其教学堵点要仔细推敲,认真琢磨,寻求最佳的解决之道。
  听课后要做深“温习”。听课结束后,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听课笔记,以及听课时的所思所感所悟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听课有益,须立足于“辩味”
  学校要营造民主、科学、良好的学术辩论氛围,用制度去引导、规范教师。鼓励教师带着批判的思维去听课,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在评课环节,要敢于“亮剑”,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讲真话、说实话,不避讳、不掩饰,让教师在宽松、愉悦、融洽、健康的教学研讨中成长。
  就教师个人而言,听课的目的是学习经验、寻找差距、解决问题、共同进步。这就要求在听课中,教师要以“我该如何准备”“我该如何处理”“我怎么没想到”的思维去捕捉课堂的优点与不足。在评课环节,听课者要有“解剖麻雀”的精神,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课堂的痛点、堵点、难点,直抒胸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听课有益,须立足于“余味”
  听课教师要从学科视角进行反思。学科视角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反思,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是否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完整,教学环节是否落实到位,目标达成度是否高效等。听课教师从学科视角进行宏观反思,不仅有利于把握学科特点,更有利于对标对表,科学有效落实国家课程要求。
  听课教师要从教学视角进行反思。教学视角主要是从微观角度来进行反思,它主要包括:三维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务实,教学细节是否恰当等;同时,还要反思哪些方面做得成功,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何改进等。这样听课教师才能在反思中有所获益,有所精进。
  听课教师要从创新视角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听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创新点,如教学设计是否有新意,内容处理是否有特色,突发情况处理是否得当等。总之,听课者要在反思中借鉴经验,摒弃不足,更好地发挥听课的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