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学科素养落到实处,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学科阅读能力、学科思维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强的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内容
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要注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政治立场。在教学中重点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如下方面:
1.学科阅读能力
学科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思考水平和层次。另外,阅读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与作者及其他读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2.学科思维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逻辑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思维能力不仅是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更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具备的素养。
3.道德实践能力
道德教育一定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用情感体验将生活经验及感受联系起来,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在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包含许多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学生在教材中可以读出对英雄楷模的崇敬,对祖国的赤诚,对亲情与友情的感同身受。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在道德与情感实践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浸于心、化于行。
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
1.体验式情景教学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性工作,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殊性,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体验式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氛围中受到熏陶,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进行情景式教学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营造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如在学习《享受学习》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寓言小故事进行合理科学的教育,可播放《凿壁偷光》等视频短片,引起学生的深思,引导学生讨论感受,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中的讨论,明白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明白,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出知识的空缺。在教学《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教师采取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提醒学生发放问卷和调查时要注意的事项,每组可派出代表对调查活动进行总结陈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同时个人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可以使用体验式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锻炼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