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 教师教学的得力帮手
□张海群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可体现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在参与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课堂后半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讲提供了依据。那么,教师如何正确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了解学情,合理分组
  现在的学生小组合作,老师只要宣布讨论开始,前后排学生或邻近学生迅速组成小组。这样的小组组成具有随机性,组内每一个人都在表述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倾听别人的讲述。如果组内有不同的观点产生,那么争执声音会越来越大,从而干扰到邻近小组的讨论。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对活动情况把控不力,课堂教学秩序就会非常混乱。这种现象的发生是老师在教学预设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预估不足产生的。
  作为老师,我们把课堂教学活动还给学生,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把整个教学活动像放风筝一样,牢牢地用一根线牵在手中,不能偏离自己预设的方向。这根线就是学生小组活动的方向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学生小组活动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对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各异,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差异,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在参与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在知识上的薄弱点,对后续的培优和辅困工作开展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教师在学生小组活动之前,要清晰了解组内成员的特点,对即将开展的讨论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对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对成员提出具体分工,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了解自己的任务,同时在小组内设置声音控制员,要求组内的成员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同时允许有不同观点产生。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整体要求是求同存异。如果有不同观点产生,集中讨论没有得到统一的意见,可举手示意老师参与活动。如果老师感觉此类问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做全班统一讲解。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宽度得到拓展和提升,从而使教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但老师要考虑到这种情况:会有部分同学提的问题过于宽泛或者空洞,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老师要及时纠正。
  小组交流,成果共享
  学生的思维有个体差异,针对老师提出的相同问题,会形成不同的思维结果。我们允许组别成员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其他组内的学习成果,以便形成思维上的碰撞。学优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更加深刻,甚至会超过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在看到这些成果后,或许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安排学生讨论:你感觉怎样求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更简便?问题发出后,我来到部分小组中间,倾听他们的讨论内容。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讨论:有的说用量角器度量,有的说想办法转化。但是同意测量的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惑:用量角器度量会不会产生误差,使测量结果不准确。而想到转化的学生也起了争执,如何转化更直观、更具体?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在思维上产生的疑惑,这就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加深讨论,不断完善和补充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目的。在与其他小组交流分享后,全组很快形成了统一。我邀请个别小组面向全班集体汇报,其他小组迅速补充,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激烈的讨论中完美化解,教师的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完美收官。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对本次学习活动情况及时作出评价,指出优点进行表扬;摆明不足,提出改进方向,使学生做到下一次活动时有的放矢。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小组,号召大家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是为学生探究学习而组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要认真领会精髓,不断反思,不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帮手。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