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开发体育校本教材,为“双减”政策助力
——竹竿舞教学创新研究
  □刘 彦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体育课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当务之急。因此,对教材资源的开发,既是“双减”政策下激发学生积极参加锻炼的重要手段,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竹竿舞作为体育校本教材,活动方法形式多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通过教学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建立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竞争与合作,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现代生活方式。竹竿舞作为民族体育项目,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一、设定目标是关键
  竹竿舞教材在练习各种动作时,低段学生可以游戏练习为主,高段学生可增加竞赛练习以提高练习质量和趣味性。水平一学生初步学会打“开、合”竿和单脚跳竿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协调性、平衡性,体会节奏感,培养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水平二学生基本掌握多种打竿和跳竿的方法,提高学生弹跳力、节奏感、灵敏性、速度和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有克服困难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水平三学生熟练掌握多种打竿和跳竿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跳跃、协调、速度、平衡等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合作能力和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基本要领要明确
  完整的竹竿舞分为“打竿”和“跳竿”两大技术,协调的“打”和“跳”动作合成了完美的竹竿舞,使其成为一种民族体育文化。
  打竿基本方法分为:
  1.两人分别握竿两端,并拢开始,打开碰地上横竿,合起两竿相碰即“开合”。“开合”打竿法可用于双排和多排打竿的方法。“开、开、合”:两人分别握竿两端,并拢开始,打开碰地上横竿两次,合起两竿相碰,即节奏为“开、开、合”。“开、开、合、合”:两人分别握竿两端,并拢开始,打开碰地上横竿两次即“开、开”,合起两竿相碰两次即节奏为“合、合”。
  2.多排打竿:两人一组,各组同学平行依次而排,握竿两端,并拢开始,打开碰地上横竿,合起两竿相碰。十字打竿:两人一组,将竿摆成十字形状,握竿两端,并拢开始,打开碰地上横竿,合起两竿相碰。井字打竿:两人一组,将竿摆成井字形状,握竿两端,并拢开始,打开碰地上横竿,合起两竿相碰。
  跳竿基本方法:
  1.单脚进出竿:当竿开时单脚跳入两竿中;当竿合时跳出竿,两脚交替进行。
  2.单脚跨竿:当竿合时,一脚跨向外侧竿的一侧;当竿开时,跨出脚收回,两脚交替进行。
  3.双脚跳竿:当竿开时,双脚跳进两竿中;当竿合时,双脚跳出竿,可换方向重复进行。
  4.双脚跨竿:按照“开开合、开开合合”的节奏进行打竿,当“开开”时,双脚跳进两竿中连续跳两下后跳出;当“合合”时,双脚同时跳向另一侧,跳两下,然后转身跳回,可连续转身来回练习。
  5.跳各种不同的打竿形式:跳“十”字形竿、多排竿、“井”字形竿(用基本的跳竿方法进行组合、串联)。
  三、教学方法要清晰
  教师通过讲解法、示范法、图示法、影像法等方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分解动作、击掌练习、分组练习等学法,掌握打竿和跳竿的方法和节奏;利用学生自创打竿、跳竿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创设各类情境的教学策略,让各种打竿、跳竿穿插串联起来练习,提高练习的难度和兴趣,体会竹竿舞的乐趣。
  四、技能评价不可缺
  教师根据不同年级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基本技能掌握、身体素质提高、意志品质养成等情况,对学生做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
  五、辅助教材乐趣多
  竹竿舞趣味游戏《看谁转得快》《移花接木》《看谁反应快》《红旗不倒》《碰不到我》《角力》《快上岗》《摘果子》《金鸡独立》《曲棍球》《赛龙舟》,可作为各种教材选择性的准备练习或辅助教材,能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竹竿舞作为校本教材,我们采取继承、改造、创新的原则使之适合小学生学习,在跳法、器材、配乐等方面都体现学校体育文化特点。竹竿舞校本教材符合教材开发新颖性、可行性、文化性、教材化的基本要求。校本教材开发是教学改革和助力“双减”政策实施的重要措施。“双减”政策强调体育锻炼对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经过实践研究,已初步取得成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不断完善和拓展教材内容,彰显校本教材的实效性和生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工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