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素养
——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李盈利
  在课程作业设计这一方面,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学习过程中,形成课堂内外的互补,在互补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这对于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帮助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角,发挥了其主动性,收获了学习的自信。
  在语文教学的不断实践探索中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关注作业人文性,熏陶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征十分明显,要求教师与家长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不能简单地将语文作业当成书面符号,而要发掘其深层次的桥梁地位,将教师、学生与家长三方有效联系起来,提供有效沟通途径。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孩子收获了成长,在智慧上获得提升,在德育中受到同化,学生对美的感受、劳动的收获都能有大的提升。
  从表面看,教师的日常教学仅限于在课本、教案、学生以及作业上,但是在内涵上则是对学生社会价值意识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家庭教育之外收获对社会背景、人文素养、道德教育以及思想理念的培育。这种交流的形成体现在很多层面,作业是其中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与老师形成互动,教师在批改作业中能了解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程度,同时老师能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社会,这对于心智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使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形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载体。
  教师批改作业应饱含热情,满怀情感,用各种方式批阅作业,如简笔画,点赞的大拇指,红色的爱心,彩色的各种图案,可爱的小动物等,或者鼓励的话语:你进步太多啦!太棒了!太优秀了!下次继续保持哦!诸如此类的方式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老师默默的关心和浓浓的爱。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所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就得发挥作业评价的人文性。
   注重作业实践性,开阔学生视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实践性,指出教师不仅要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布置作业时应充分关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精神。如学了《走,我们去植树》这堂课后,鼓励学生课后与家人一起挑选树苗,种一棵树,为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学了《云雀的心愿》,认真思考,为身边环境保护拟一份标语并提出一些保护建议;学了《春联》后,让学生观察收集各种各样的春联,讨论其中的寓意,同时可以举行对联大赛,让同学们参与设计对联,寓教于学,寓学于乐。
  语文作业应是一种类似于语文课程的实践过程,不一定只限于书本形式,可以通过实践性任务来赋予语文作业的意义,从其他角度出发,可能会有别样的收获,对学生的学习更有益处。比如教学《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作业,在讲清楚风筝的具体做法基础上,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去学风筝的手工做法,在制作结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场地去放飞手中的风筝,这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又如在学完《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全班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生机盎然的春天,在同大自然的接触中让学生享受春天,感受课文中的魅力。回到课堂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举办一次“我来讲春天”的比赛,让学生们上台讲述自己在郊外发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在亲身体会后,学生能用丰富的词语描述春天,谈真实感受,课文不讲自明。
  聚焦作业多元性,丰富学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将课后作业融入其中,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动手、学习和享受的乐趣,学习与游玩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具有趣味性的作业能够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多种体验。
  比如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教师可以通过领唱、共同唱的方式去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文,还能唱响歌曲;学了《西湖》一文,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领略西湖的美丽,赞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学了课文《三袋麦子》,在童话剧的世界里让孩子演绎不一样的童话故事;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蒲公英》,让孩子们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兴趣,通过观察,去了解自然;学了《伊索寓言》《林冲棒打洪教头》,让学生在世界文化小说中领悟不一样的人文精神,产生对世界名著阅读的兴趣,拓展对世界的认知;学了古诗《游园不值》,能够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其自由发挥,自写古诗……
  通过多种形式的变化,多层次、多角度作业的实施,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大大增强,对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极大的激发,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认知。
   创新作业自主性,满足学生需求
  十根手指各有长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教师就应尊重不同,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在作业布置中,遵循学生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的作业:画一画诗歌中的景物,诵唱这首诗,改写短文,仿写一首诗,续写短文,编排音乐剧。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以上的作业去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应给予详细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等级评定,体现出布置作业的差异性与人性化的过程。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去主动完成作业,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这样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会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收获。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每位老师都应注意到作业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作业设计优化观,始终致力于培养当代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我们要始终明白,教育教学的终点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