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运用
  麻占军
  目前很多中小学数学课堂,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每天的课堂内容和教学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麻木感。数学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数学课堂,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可以寓教于“生活”,增加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向,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多元化的立体教学,从而实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向
  1.丰富教学手段
  数学教师需要思考通过新颖的教学手段让数学课变成活泼生动的趣味课,改变数学课在学生传统印象中枯燥呆板的固有印象。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熟悉的情境中去,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思考数学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加强对题目的解析和计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丰富的课堂内容能够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从而使得学习效果下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采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传统数学课堂。
  2.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应用中领悟数学概念,与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呼应,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学习过程缺少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相对枯燥,学生思维被束缚在教材上。小学生每天面对大量的数学公式容易造成身心俱疲,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数学课失去兴趣。数学教师应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丰富数学教学的课堂内容,达到灵活应用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身边的事物相结合,让学生们思考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运用要点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构建生活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比较强,如果完全从定理或者公式的角度去解析,容易把学生带入死胡同,造成学生的解题困扰,也不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教师可在课前准备相应的引导问题,从而减少课堂上定理内容的讲解,加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自主理解力,并在课堂内有效引导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上一个苹果或者橘子,提问学生:“大家看到桌子上放的苹果了吗,你们能说明0.5个苹果意义吗?”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0.5表示为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0.5个苹果代表的就是半个苹果。”从而带领学生理解知识点。其次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现小数,引导学生借助线段与正方形进行展示,提醒在描绘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
  2.加强生活化问题引导
  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当堂课所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生活化的问题引导,不断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比》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就要通过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比的性质。教师先借用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明同学3分钟内走了330米,怎样用算式表示小明的行走速度?对于汽车的行驶速度应该怎样表示?”进而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含义。然后教师可在黑板中标注相同点、不同点、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分数等内容,让学生结合生活思考除法、比和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并在学生探讨期间进行指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推动学生对知识理念的认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的开发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教师应加强数学生活情境化的应用,开拓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