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娟
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是思维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概括能力具体在语文课堂中其实就是分析文章的构成及重点词句,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文本的主要内容表达出来的能力。中高段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运用及概括表达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扩展课题,补充要素
课题即是文眼,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及其作者的情感等关于文本的很多信息。有的课题直接提及文章的主要人物或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盘古开天地》提示了主要事件;《西门豹》《普罗米修斯》直接点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景阳冈》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不管是哪一种课题,其实它们都从某一角度直接或间接地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抓住文章题目,对于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课文,找寻答案,扩展课题,结合问题及答案把课题读厚,最后抓住要点、适当取舍并组织语言,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在学生理解“顾”“茅庐”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提炼出“有效”问题——“谁三顾?”“为什么要三顾?”“结果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浏览,再抓住题目,轻而易举地就将问题补充完整,然后根据文本再加以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最后,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分析天下大势,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大业。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明确,他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归纳文段,合并段意
一篇文章一般是由很多段落或小节组成的,因为文章的段落和段落、小节与小节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概括出每段或每小节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把握重点,合理取舍,把文段的意思组织成通顺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如在讲授《燕子》这一课时,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引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每个自然段围绕燕子的哪方面来介绍的?因为每个自然段比较短,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很快就找到了每段的中心内容。第一自然段——外形(活泼机灵);第二自然段——增添乐趣(有活力);第三自然段——飞行特点(快、轻);第四自然段——停歇(姿态优美)。在段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逻辑地合并文段的意思,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了燕子活泼机灵的形态,以及它在天空、湖面飞行,在电线杆上休息的优美姿态,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主旨
小学课文中很多文章的结构特点非常具有典型性,如“总-分”“总-分-总”“分-总”等,教学时可以抓住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中心句、过渡句、中心段,使学生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分析、概括能力。如在讲授《母鸡》一文时,通过课堂的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我一向讨厌母鸡”,及文末的“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从而引导学生很快概括出文章主旨:课文写了作者开始讨厌母鸡,后来因为它的负责、慈爱、勇敢对它产生了尊敬,表达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概括能力的培养亦是如此,教师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文本特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钓台办东张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