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彬
“机制”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制造的工具和采取的手段的总称。这里的“竞争机制”解释为:采取竞争性的手段和方法。“学习竞争”则是指作用于学习的竞争性行为。学习竞争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将分析学习竞争机制的使用时机及其构建策略。
一、竞争机制的使用时机
1.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时使用
有些小学生存在竞争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而没有压力便难以产生动力。当他们学习倦怠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这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以一年级学生为例,刚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与幼儿园有着很大的区别,小学的知识更加丰富而且具有连贯性,这就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学习,尽量牢记知识,不然就会脱节。但是学生还没有转变过来,在幼儿园阶段的行为习惯依然存在。因此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的注意力与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学习上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小学生的个性总是倔强要强的,他们也会和别人进行比较,谁也不想成为最差劲的那个人。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让他们与不同的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给自己以敦促。而选择比较对象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比较对象过优或过劣,都无法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时使用
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的生机与活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氛围。校园中有学生的你追我赶,那么在学习与知识的海洋中,也应该是你追我赶的现象。你追我赶容易让人想到“竞争”这个词,所以将竞争融入学习中,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好方法。当然,这种竞争是面向全校,面向全体学生的。
二、构建竞争机制策略
1.竞争与激励并行
在建立竞争机制的同时,相应地也应该有激励机制。竞争可以细分到班级之中,每个科目、每一堂课都可以竞争,同学与同学之间竞争,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但要注意竞争的难度与可行性。在课堂上的小竞争可以有小小的奖励,可以按星期结算,也可以按月、按学期结算。既看起来不太遥远,也能及时给予激励,给学生以反馈。小学阶段的教学流程中,有“比一比”“读一读”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是竞争的评比内容。例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认的字多,认得最多字的小组,老师给该小组记下小红花。同时应当注意的是,要注意小组评分和个人评分相结合,多给后进生一些机会,针对个人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良好的评价能使后进生感受到自己努力是有价值的,并不断奋进,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竞争之中。具体如何实施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2.激发学生内驱力
他人的鼓励与良好的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满足,从而建立起自信心,达到自我认同自我激励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一些学校开设了特色课堂,学生自主选课,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绘画、舞蹈、声乐等方面的课堂供学生自行选择。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结识到兴趣相投的同学,不仅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还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可谓是一举多得。最后每一种专项课程可以进行竞赛,选出优异的几位同学,颁发相应的奖状。
3.构建竞争氛围
如何构建竞争性校园,可以多进行全校性的竞赛,而不只是班级内部的竞争。具体活动可以有:语文大赛,可以有拼音的填写、生词的认读、成语的辨意、古诗词的默写等;数学大赛,可以举办算数、讲数学故事、用几何图形绘画等比赛活动;英语大赛,可以有英语单词的拼写、美文诗歌的朗读、英语音乐的演唱等活动;常识竞赛,可以分为安全救助常识、生活常识、文化常识和其他常识。可根据实际决定按年级比赛还是全校性比赛。同时,也应注意比赛题目的难度,灵活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竞争带来的乐趣。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