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五个结合”打造西安好课堂

  高小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是要立足课堂实践。2020年10月18日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 深化西安好课堂建设”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提出“真正的教学变革在课堂上”。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打造西安好课堂,要做到“五个结合”。
  打造西安好课堂,要和教育强市相结合
  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作为“头号民生工程”,纳入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之中,全力推进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和《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亲自研究部署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现场视察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调研“名校+”工程。切实加大对教育的财力支持,财政投入201.9亿元,2020秋季开学共投用新建、改扩建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9.4万个,是西安历史上新建学校、新增学位最多的一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进一步加大任课教师招聘力度,全市按需招聘公办教师7833名,确保教师数量与学位增加相匹配。政策的支持,领导的重视,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干事氛围,这是推动西安好课堂建设的底气。
  打造西安好课堂,要和五育并举相结合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必须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更好地发挥好老师的作用。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调研时说,现在的孩子身体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课堂要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入手,就如思政课,启蒙学生道德情感,向往真善美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数学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面对困难,深入探究的钻研精神;体育课,除了锻炼身体,更要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忍耐力、抗压力、竞争力,包括面对失败的耐挫力;音乐课,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音乐素养,在美妙的歌声中,熏陶出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创新能力;美术课,在色彩与线条的变化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并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形式多样的校本课,既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又是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延伸等。
  通过系列课程的设置和开发,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和良好道德水平的养成。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授知识,更应该把对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培养渗透融入到每一堂课,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阳光、享受快乐,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剔除不良的模仿行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打造西安好课堂,要和家风建设相结合
  家风,是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貌与风范,有认同感,有凝聚力,有长久的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强调要建设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家风建设更多的是倡导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打造西安好课堂,离不开学校良好的校风,班级向上的班风,家庭和谐的家风。家教和家训是家风的重要体现。
  打造西安好课堂,我们不妨这样做:读家训。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其例,著名的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等,特别是朱柏庐《治家格言》以治家为重点,仅500余字,但其巨大影响却一直延续到当代。大家比较熟悉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阅读古训,意在劝诫、引导,好课堂就担负着这样的责任。严家教。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人生初始化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中国历史上四大贤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封坛退鲊,欧母画荻教子。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每一则故事背后都体现出母爱的伟大和用心之良苦。一则则故事就是一个个范本,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家风建设中提到的好多故事,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所以,家风建设应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汲取营养,滋润童心,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作用。
  打造西安好课堂,要和教育科研相结合
  教育科研就是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有很重要的引领作用。西安市教科院的成立也是西安教育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西安教育的发展、对西安好课堂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师素质,整合学科资源,一定要借助教育科研的力量,要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要研究理论,明确方向,寻求支撑;另一方面,要立足课堂,积极实践,探索经验。在教育科研大潮中,每一所学校都是试验田,每一位校长和老师都是实验员。
  教师应从“教书匠”走向“教育专家”,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认识。特别是要扎实推动以“聚焦名校+课程课堂改革 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西安市校本研修系列活动,全体教师都应当以科研立身,把科研兴校作为方向,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将教学、教研融合,促进老师更快地专业成长、发展提升,让课堂早见成效、早出成果,让每一位教师有更多的教育自信,让每一所学校都更有品牌特色。
  打造西安好课堂,要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人才的培养贯穿人成长的全过程,要适应时代的潮流、社会的发展。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作为教育人,应该了解中考、高考改革,了解高考志愿的填报、专业的选择,甚至了解一下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的方向,人生的职业规划等,这些都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疫情过后,大家发现钟南山、张定宇、张伯礼是“最美逆行者”,令人崇拜;还有袁隆平、屠呦呦以及无数的科研人员和大国工匠,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令人尊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感受到任正非、马化腾等知名中国企业家在全球的影响力,同时,也看到草根出身的薇娅和李子柒创新创业的成功,正是时代造就了人才。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人才的认识应该有社会视角,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在课堂上有所体现;面对自己的孩子,要思考如何培养他成才;面对班里的几十个孩子,也是一样的,这离不开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把握,对社会需要人才的理解与思考,这样课堂才有方向,才有内涵,才有好的效果,才能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就实现了打造西安好课堂的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