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减负要用好信息技术这把“慧剑”
  李淑苓
  基层学校的“负”确实不少,只有把多余的负担减下来,才能让教师们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放在育人上,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很多“负”都因循成固定的模式,一时间还找不到突破口。对此,不妨用用信息技术这把“慧剑”。
  最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借用信息技术这个“他山之石”,就用得很好。对于一些必须上报的纸质材料,勿需再用人跑腿了,而是把word版的电子文档转化为PDF版的打印出来,该签名的地方签名,该盖章的地方盖章,然后,扫描下来,直接电邮过去就可以了。便捷迅速,节省了不少人力,受到基层学校的一致称赞。
  要求没变,基层该担的责必须担,但方式方法却变了,“人邮”变成了“电邮”。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理念一变,思路一变,很多复杂的问题往往能够变得简单化。为基层减负并非是要降低对基层的要求,拉低对基层的标杆,而是要善于站在基层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能简化的不啰嗦,能快捷的不拖沓,能用电子技术的就不用人工技术,多一些人文化,多一些为他人考虑,“负”就会无形中得到雪融冰释,落得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皆大欢喜,岂不是要比硬派、强压好很多?
  有了减负的意愿,有了减负的载体,还要有减负的能力才行。
  要善于用好数字化思维的方式。数据化时代,就应有数字化思维,让管理数字化,让数字信息化,一切资料都在信息高速路上奔驰,这比人工化的效率不知要快多少倍。我们生活的时代日新月异,思维也应与时俱进,不能再是老传统、旧模式,要善于“加一加”,才能做好“减一减”。
  要提高数字化应用的能力。有了数字化的意识,还应具备数字化的使用本领。时下,教育系统各机关各部门都被信息化武装起来了,都具备数字办公的可能。但用不用、用多少很关键。有些机关工作人员习惯于口头发号施令,习惯于颐指气使收发材料,对数字化不愿用、不想用,结果导致数字化资源白白浪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能简单的不简单,能省略的不省略。
  运用数字化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能力,但也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数字化当用则用,否则,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其中有些数字化就大可不必。如各种为数字化而进行的点赞拉票活动,为数字化而进行的各种大小物品的登记活动,为数字化而进行的刷流量活动,就会使数字化走向反面,不仅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又人为地增加了额外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