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家长有孩子考试成绩的“知情权”

  张建国
  据报载,杭城中小学期末考试收官后,有一位学生的妈妈在班级群中一遍遍呼叫教师,想知道女儿考了多少分。教师很是纠结:说吧,违反教育部及省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通知精神;不说吧,又怕家长不乐意。
  岂止是杭城一所学校的教师很是纠结,应该说,是绝大多数地区的绝大多数教师,尤其是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都会遇到学生家长希望知道孩子考试成绩的情况。特别是期末考试后,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必须承认,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知道孩子的考试分数,是一件很正常、也很应该的事情,因为家长是有这个“知情权”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家长知道自己孩子考试的成绩。
  不错,教育部在2018年10月发出过《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又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减负措施的通知》。《中小学减负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三十条”。《中小学减负措施》中明确指出:“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各省市县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先后纷纷出台了相关规定、下发了相关通知。学校、教师自然应该无条件地执行和落实这些规定和通知精神。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误读了这些规定和相关通知精神,更不得以此为借口或理由剥夺家长应有的“知情权”。何为“公布”?“公布”就是“公开发布”,让大家都知道。何为“排名”?“排名”就是“按一定标准排列名次”。只要教师“不公布”“不排名”,就不是去触碰相关底线或红线,又何惧违反教育部的明文规定、各省市县的通知精神?
  关键问题是,教师应该站在关心爱护学生、着眼学生发展的角度,要注意“说”的方式方法,讲究“说”的艺术。
  杭城这位学生家长“在班级群中一遍遍呼叫教师”,足见其期待、焦躁、急切的心情。教师如果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必然会引起家长的不理解、不满意,甚至会产生误解、排斥、抗拒乃至演变为矛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满足其合理、紧迫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在“班级群”中回复,因为这样做一是暴露了学生的“隐私”,二是违背了相关规定、通知精神。更何况,万一由此而导致了什么意外状况、偶发事件,教师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严重的还会“吃不了兜着走”。比较明智的办法应该是:直接与家长单线联系,坦诚沟通。
  教师不仅要“说”出学生的成绩,更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最后考试的得分及失分点等,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说”出中肯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对孩子的情况能够了然于胸,心中有数,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合宜的安排,充分利用假期,有的放矢地让孩子查漏补缺,或“提级升档”,或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此外,还需要与家长有效沟通、友情提醒:这次考试成绩只代表过去。如果孩子成绩比较理想,要淡定一些、低调一点,不晒、不秀、不炫孩子的成绩或分数,努力让自己的孩子静下心来,谨防孩子得意洋洋、得意忘形,从此产生虚荣心理、自满情绪。对部分期末考试成绩一般或者不理想的学生家长,要努力让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要多看孩子的努力,多看孩子的进步,让孩子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