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激活想象力,打造诗意语文
  何小刚
  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项不容忽视的教学任务。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想象力呢?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心理学认为,人的想象始于思维的感知,而后产生与之有关的联想。人们以前接触过的事物,就是联想的素材。联想的方法主要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相似联想就是指因事物的某一特征而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相关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它有关的事物;对比联想就是因事物的某些特征而想到与之相反的方面,如由旧社会的苦难而联想到如今的幸福生活。语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这些联想方法,为他们展开想象提供思路。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想象力差、不会联想,是由于他们缺乏想象思维,需要教师加以启发,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拓展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作者在语言描述时都留有不确定性,给读者创造了很大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诸多留白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人类的“老师”》一文中提到“人们模仿袋鼠造出来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作者省略的部分就给学生留下了思维拓展和想象发挥的余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仿写与补充人类参考自然界生物研制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人类模仿苍耳属植物发明了尼龙搭扣;有的提到起重机的挂钩是模仿了动物的爪子;有的则说人们依据水母的顺风耳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这样的仿写必然会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想象,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如此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维,可谓一举多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插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充分利用插图的形象性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外界事物大脑受到刺激引发的瞬间反应。视觉上的刺激远比听觉要大很多,视听结合的效果更加理想。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图像与声音完美结合,为学生提供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尤其是一些学生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思维上难以形成认知,多媒体思维效用就体现得更加明显。
  例如,学习课文《莫高窟》时,文章中有很多描写彩塑的词语,如“个性鲜明、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精彩绝伦”等,都能引发学生联想。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敦煌莫高窟的情景,学生对彩塑和壁画就产生了更直观的感知,对文章中的“宏伟瑰丽”“灿烂辉煌”等词语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同时启发想象被西方列强从敦煌无耻掠夺的大量文物到底有多绝美与珍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丰富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大有裨益。
   结合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人生观念、理想价值、情感阅历的真实体现,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产生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由于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与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形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嚼文字,体味作者情感,展开想象。写作更是培养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设计一些新颖的随堂练笔题目,鼓励学生将自我情感诉诸于文字表达。如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之后,可让学生以“迪拜街头的风景”为题展开想象,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沙漠绿洲是什么景象。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不仅可为学生学习提供诸多帮助,还能给学生生活注入意想不到的活力和趣味。所以,教师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启发学生勇敢展开联想与想象,在学习中不断碰撞出想象思维的火花,为语文课堂增添诗意。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水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