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有“度”课堂,让深度学习发生

  何 庆
  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与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孤立地储存知识的浅表学习不同,是一种强调理解性的学习,是批判性的高阶思维,知识主动建构,有效的知识迁移及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让有温度、有深度、有维度的课堂造就学生的深度学习。
  知己知彼,平等互助让课堂有温度
  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校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学习为中心,深度学习的课堂就应该遵循“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的逻辑。当然,深度学习需要有温度的课堂,需要和谐的生态课堂。
  一是课堂环境是和谐温馨的。办学就是办文化。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从学校文化到班级文化再到一节课的教学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育人就是这个道理,让人轻松、感觉温馨的环境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发酵剂。
  二是交际环境必须是自主、协同、平等的。深度学习的前提是保障日常课堂中每个孩子公平而又有质量地学习,要关注学习的公平性,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对学生来讲,俯下身子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进入孩子的学习世界,才能建立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同时,也必须帮孩子建立孩子间互相平等、关心、支持的学习共同体,而不是层级的、学优生帮扶学困生的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引发深度教学,才能用深度教学打造深度课堂,让真实学习发生。
   真实倾听,问题驱动让课堂有深度
  学生的思维不是平滑的,而是不断攀登的。我们的课堂应该像霍曼原理那样,教师用最小的力引导学生进入高阶思维,在对话与倾听中让课堂更有深度。
  倾听比表达更重要。教学中,我们往往喜欢小手如林、议论纷纷、笑脸通红的课堂,可是倾听往往比表达更重要,因为表达是已知的,而倾听是未知的。当我们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时,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倾听,倾听学生掌握程度,了解学生个体的现有发展水平,分析预测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帮助。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倾听,在倾听多个观点后,进行自我判断、提炼、筛选,让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倾听中彼此串联,让学生的思维螺旋般不断生长。
  问题驱动挑起思维冲突。深度学习的发生,也必然是在教师基于学科大纲、课程标准以及深度解读文本,在了解学生基础之上提出的“优质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引起学生的争论、辩论、质疑,挑起思维冲突的特点。这样,课堂就会在思维冲突中发生真实的学习。
  “再反馈”导向思维深处。“再反馈”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补充、纠正、质疑、拓展、提升的特点。它是内容的再丰富、依据的再追寻、问题的再思考、思路的再拓展、过程的再论证,而不是思维的终结者。在导向性评价的引领下,通过对话、倾听形成深度学习课堂。
  开发资源,整合课程让课堂有维度
  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原初学习体验,关注学情。课堂的深度学习一定是学生已有体验与未知体验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学习从低阶向高阶的转移。因此,了解学生原始学习体验之后,教师就要从开发资源,整合课程的维度,为深度学习搭建载体。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来开发教学资源,整合课程。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本,要让课堂维度从教室走向生活,从凝固的时间走向流动的时间,从有限的教学资源走向无限的资源开发。除此之外,各个学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要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如实践课程、拓展课程、主题课程等。
  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堂学习路径时,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当然,整合学习历程的设计不是“教”的设计,而是“学”的设计,用学的历程引领教的历程。课堂上要关注对话关系,关注思维进阶,关注学习困境与生成,重视“再反馈”的学的设计。让深度学习、思维进阶在和谐、自由、平等、舒适的学习共同体中不断攀登、漫溯……
  (作者单位:西安市长安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