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四部曲”

  刘晓娟
  叶圣陶先生关于阅读曾经说过:“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那么,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该如何让学生使出全力,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呢?我想可以按照初读、再读、共读、读写这四部曲来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下面我将以《边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为例来予以说明。
  一、初读——梳理提炼,将书读薄
  整本书阅读初读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梳理提炼。具体操作上首先应明确初读的时间限定,其次应明确本阶段的任务要求,再次应该鼓励学生质疑。
  在进行《边城》的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在一周之内读完,并提出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请以情节概括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梳理本文写了什么。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
  在初读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将速读与泛读相结合,大体弄明白这本书的内容。学习要求中的情节概括或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梳理清楚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把握文本的浅层内容。提出疑问的部分则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由浅层阅读向深层阅读转化。在初读阶段,就有学生提出“傩送后来回来了吗?沈从文为什么要写《过城》?”等问题。
  这些疑问表明学生是真正在阅读这本书,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借助梳理与疑问,学生能够迅速把握要点,从而将厚厚的书页读薄。
  二、再读——抓住细节,将书读厚
  整本书的阅读,既要能跳出书本身,把书读薄;又要钻进字里行间,把书读厚。学生在完成了初读的学习任务后,可以就他们提出的疑问和精彩部分进行再次阅读。在再读阶段,主要以抓住细节精读为主。
  在《边城》的第二轮阅读中,我主要设置了这样的阅读任务:“请你围绕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反复阅读品味,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在原文勾画,并作旁注。”这个环节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的批注也是五花八门的。这些形形色色的批注表明学生已经沉入文本,真正地在进行阅读与思考。
  学生在第二轮的再读中,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节和疑问进行精读与批注,不仅有助于读懂文本,而且还能够联系已有的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从而将变薄的书本读厚。
  三、共读——解读难点,交流展示
  学生通过初读全文和再读细节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和细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是会存在一些解决不了的难点。这些难点就是师生共读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在师生共读这个环节,我们围绕学生有疑惑的三个主题进行了全班性的探究阅读:①《边城》寻美;②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③沈从文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了进行有效探究性阅读,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去查找与这一主题有关的资料,最后结合作品与相关资料,完成PPT交流展示材料。通过小组的交流与展示,同学们对原本不太理解的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读写——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将书读活,将自己的思考付诸笔端,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之后,我一方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另一方面结合现行高考对于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让学生围绕描写、议论、抒情三种写作方式进行微写作训练。将整本书阅读与高考结合起来,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写作中尝到“真读书”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