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经典小说节选教学探微
——关于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的一点思考

  张晓华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从明清经典长篇小说中节选的精彩片段。共包含四篇课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分别节选自《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作为经典作品,可圈可点的方面很多,教学中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理性取舍?如何巧妙设计课堂活动?从而最大化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即通过对节选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激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思考,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怎么教”到“教什么”
  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都是“怎么教”好这一单元课文,却常常忽略了通过每篇课文的教学,我想“教”给学生“什么”。这就出现:有的老师在备这一单元的课的时候,唯恐自己把什么内容遗漏了,忘给学生讲了。于是,课堂上面面俱到,却如“浮光掠影”,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老师又因循守旧,过分强调所谓“主题”,每一篇课文都是按照“情节——人物——环境”的固定模式教学,课堂活动单一,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更别说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了。所以,备课时,考虑“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事实上,仔细研究这四篇课文,就会发现每篇课文在讲述故事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环境描写的穿插及作用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设计教学时,如果能注意到这些课文作为明清小说的共性特点“依体而教”,又能突出每篇文章的独特之处“以文定教”,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就故事情节方面而言,四篇课文共同特点,都是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但在叙述故事的技巧上,又各有千秋。《智取生辰纲》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明写杨志精明谨慎押送生辰纲,暗写吴用巧妙施计劫取生辰纲。课堂上,可让学生“换个角度讲故事”,即让学生尝试从吴用一方讲述故事,再跟课文作对比,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双线交织,“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笔法的妙处。《范进中举》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中举”前后众人物的变化。可在课前设计表格,让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前后对比鲜明的语句来填写,进而分析人物变化之原因。
  再说人物塑造方面。《智取生辰纲》是把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课堂上设计教学活动:“评说双方的‘智’”。即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吴用一方的“智”,杨志的“智”与“不智”。分析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杨志的性格特征:谨慎精明、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不察下情等都是在他与吴用一方,以及与手下众军汉的矛盾中,通过他的语言和行动体现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特色,与重视心理描写的现代小说的不同之处。《范进中举》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写人物“中举”前后的变化,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三顾茅庐》则是“烘云托月”来写人。
  环境描写方面,《智取生辰纲》中,笔法多样,反复写“热”,是一特色,教学时,也要关注。
  教师上课前,既要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共同特点,又能把握每篇文章的“文本特征”,心中明确了“教什么”,就能避免上课面面俱到的情况,设计出充满文学味的语文活动来,可见,考虑“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二、从“课内”到“课外”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教材“编写意图”中,也明确指出,“学习中国明清小说的精彩章节,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以教材为辐射源,积极引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课文相关章节,结合本单元课文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
  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提前两三周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为杨志写小传。因为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所以课堂上,学生理解杨志性格的形成原因,就比较容易。《范进中举》作为长篇讽刺小说,它的文本特征就在于“绝妙的讽刺”方面。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以本文为例,说说《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绝妙”的赏析活动。让学生用句式“绝妙的讽刺体现在本文中……”尝试进行赏析训练。引导学生从夸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典型而生动的细节描写等方面,再次体会讽刺笔法的妙处,加深了学生对“讽刺小说”这一类小说的理解,从而实现了由“一篇”到“一类”的教学。
  总之,从“课内”到“课外”,让小说教学教出了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语文味,让小说教学的课堂变得精彩纷呈。
   三、从“阅读”到“写作”
  本单元节选的都是经典作品的精彩章节,不论是在叙事方面、还是写人方面,抑或其他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反复体味,用来指导学生写作的地方。如果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多角度的阅读”,而少了结合“文本特质”进行一些必要的写作训练,那是对课文精彩之处,没有充分利用的做法,是非常可惜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写作,小说教学也不例外。
  犹记教学《智取生辰纲》那天,外面下着大雪,而我引导学生开展“品读文中的‘热’”的语文活动。作者是怎样来写“热”的?“热”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通过找句子、分析、归纳,最后得出,文中写“热”笔法多变,令人叫绝。联想到课间,我看到不少学生在雪地里,欢欣雀跃,打雪仗、玩雪球的情景,我乘机布置了仿写作业:仿照本文,笔法多样来写“雪趣”。
  学生作品展示:
  雪趣
  昨晚呼呼的北风刮了一夜,今早拉开窗帘一看,哇,好大的雪啊!来到学校,往日充满朗朗书声的教室,今日却有些躁动。同学们一边拿着书,心不在焉地读着,一边却不时偷偷瞄向窗外,巴望着快点下课,快点出去玩!(描写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心情,侧面衬托“雪”带给人“乐趣”,令人期待。)
  “叮铃铃——”下课铃不负所望地响起,“下课!”老师的话音刚落,我们就一窝蜂似的冲出了教室。雪,还在不停地下着,像撕碎的羽毛一样从天空中纷纷扬扬的落下来,操场已经全被白雪覆盖了,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毯子,远处,原本灰扑扑的房屋,屋顶也落满了雪,变成了童话里的冰雪小屋。校园里的大树也穿上了毛茸茸、软绵绵的“白大衣”,看起来漂亮极了!(雪趣一:雪后的景物美。)
  我正看得入神,突然后脖颈一凉,原来是一团雪飞了过来,回头一看,朋友拍着手,边笑边冲我扮鬼脸。“别跑,看招!”我大喊一声,抓起一团雪,迅速攒成一个雪球也向他“还击”。在我们追逐打闹的过程中,其他同学也加入了进来,大家很快分成了两个“阵营”,有人负责进攻,有人负责防守,还有人专门负责“供子弹”——攒雪球。大家你来我往,玩得不亦乐乎!操场上,不时响起一阵又一阵的欢笑声。(雪趣二:同学们在雪中玩得快乐。)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了教室,坐在座位上,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彼此会心一笑,心照不宣:等到下课,再大战它个三百回合。(雪趣三:回味“雪趣”。)
  总之,经典小说节选的教学,课前确定“教什么”是设计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从“课内”到“课外”是为了体现经典小说的“特质”,充分发挥经典小说的辐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从“阅读”到“写作”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