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盈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阳光出版社语文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书《创新教程》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熟语的有关知识。2.掌握熟语的类型、特点,培养熟练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听、识记、习练熟语,进一步感受其思想内涵。
2.通过判类型、晰方法、识要点,提高熟语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评价
1.品味常见的熟语,体会熟语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
2.接受常见的熟语丰赡而别致的情感熏陶,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熟语的有关知识。
2.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方法总结,培养学生识记熟语和运用熟语的能力。
【教学准备】
提前预习本课知识,制作相关的视频,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视频播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有何感想?
学生展示:处处留心皆“熟语”,一言一语总关情……
教师导入:大家能指优摘弊,分析到位,表现不错。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圆融,内容丰赡广博,形式富丽多姿。熟语就是其中最绚烂的奇葩之一,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熟语,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展示课题:中华文化的奇葩——熟语
二、投石问路
将下列熟语归类:①八字没一撇 ②喝水不忘挖井人③唱对台戏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⑤张飞穿针⑥一艺不通,一世穷⑦敞开心扉,知己就不再难寻 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⑨秀色可餐⑩半两棉花
三、字斟句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1.明类型: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
2.抓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2)意义上的整体性;(3)内容上的丰富性;(4)形式上的精炼性。
四、如切如磋
1.学生归类、师生点评。
2.明确答案。谚语:②⑥ 格言:④⑦ 歇后语:⑤⑩ 惯用语:①③ 成语:⑧⑨
五、含英咀华
1.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2.晰方法:(1)明确类型缩范围;(2)挖掘语境抓关键;(3)再审要求验答案。
六、咬文嚼字
1.熟语误用闹笑话
2.学生抢答、师生点评:熟语的运用与语境、对象、色彩等密切相关,切忌误用。
七、与时俱进
熟语的意义虽约定俗成,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会生发出一些新解,如示例:请为下面的熟语各写一个新解。示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新见解:这是蛮干,不讲效率,得不偿失,如此磨针有何意义?现代高科技瞬间生产的针数不胜数。
(1)有志者事竟成。 (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新见解: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板书、师生点评:与时俱进,思维开阔。
八、要而论之
琼林玉苑撷奇葩,皇皇盛世熟语话。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
(背景乐《月满西楼》收尾)九、朝益暮习根据上下文语境补出相应的熟语:(1)儿女同父母说话,没有听说哪个父母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因为父母是长辈、是亲人。党政干部是人民公仆,讲话发言,与群众交流思想,不能____。(补一个四字格熟语)
(2)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老老实实、心甘情愿地为投资者_____、当服务员。(补一个三字格熟语)
【教学反思】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在我国争奇斗艳的传统文化的花园中,它是最绚丽的奇葩之一。
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传统文化熟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是本课的创新点。在师生的充分互动中,体现趣味性、多样性、生动性、层次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熟语的魅力,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耀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