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安娜 霍喜英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任何教师都可以帮助所有的学生学得优秀、迅速,并充满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自己最大可能,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成长,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呵护学生,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快乐健康成长。
正确面对,爱心感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基础教育,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学困生是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所造成的,他们不是生来就是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他们身上,也有积极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克服对学困生的偏见和歧视,正确对待他们,用爱去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火花。适时引导他们和班级其他同学和谐相处,逐渐克服自卑心理。教育他们用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学习、去成长。教师要用爱心去关怀,鼓励他们认真学习,教育别的学生积极帮助学困生,不能对他们嘲笑、歧视和打击。比如我班的一位学困生小军(化名),学习目的不明确,经常旷课、逃学、打架,同学们时常嘲笑他。我经过长期调查、谈话,发现小军虽然学习差,但喜欢画画,劳动积极,我就针对他的特长,安排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出黑板报,充分发挥他的长处和优点,并经常对他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和肯定,树立他的自信心,同学们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小军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慢慢克服了以前的缺点。
用情感化,以理引导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思想落后,与其个人思想认识片面,对问题的认识狭隘、思想觉悟偏低、辨别是非观念的能力较差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问题学生,就应当正确引导,晓以大义,用事实说服教育,用榜样引领,使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对性格内向,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教师要多关心呵护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细致地和他们谈心谈话,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改变他们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性格。积极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鼓励其他同学和学困生共同学习,快乐相处,一起进步。让学困生在友好和谐的集体氛围里主动学习,健康成长。用情感化,以理引导,使学困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得到彻底改变。
家校联合,有效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亲和教师的个人表现是儿童观察周围世界的窗口……儿童以教师为榜样,相信他的每一句话,无条件地执行他的要求。”学困生的行为思想和其他学生有所不同,相对较复杂,要教育他们,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彻底转变,需要教师用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生活、学习活动当中密切关注他们,时刻教育他们,小心翼翼地触及他们的心灵,呵护他们心灵中正能量的火苗。同时也需要父母家庭的配合,这样学生的信息交流更加顺畅、更加及时、更加全面,教师、家长、学生的心更贴近,效果就更有成效。
常言道,十个手指头都不一样长。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家长教育方法和认知结构不同,世界观参差不齐,培养孩子的目标千差万别。学校同家长要将学生的信息进行有效交流,共同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得到关怀和爱护。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去接触他们,用谅解的方法去支持他们,用博爱的心胸去感化他们,用无私的关爱去温暖他们。让他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呵护和教育中,得到有效转化,扬起自信的风帆,快乐成长,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韦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