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析
  孟梅
  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我的学生青春阳光、充满朝气。然而,这些活力满满的学生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不免出现各种问题,不好好学习、逃学逃课、沉迷网吧、抽烟喝酒、打架闹事等问题时有发生。作为班主任,我始终以“理解孩子的苦衷,同情孩子的处境,宽容孩子的行为,保护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的进步,关注孩子的幸福”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理解和关爱学生,并且也引导了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摆脱“问题”,重现阳光与朝气。
  下面,我以一个学生为例,来探析如何引导、教育、关爱“问题学生”。
  1.基本资料
  晓勇(化名)虽然成绩不好,却是个很有礼貌的学生,见到老师和同学都会主动打招呼,也经常热情地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优点)。晓勇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很少认真听讲。下课后,晓勇经常躲在厕所抽烟。有一次他偷偷抽烟被发现了,我给晓勇父亲打电话,想请他来了解情况,希望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晓勇。
  晓勇父亲到办公室后,看到站在办公桌前的晓勇,二话不说就上前猛地一脚踹向晓勇。我正在阻止时未料晓勇猛地抓起文具架里的剪刀向父亲刺去。幸好办公室里其他老师帮忙,将剪刀夺下来,才避免了父子之间的伤害事件发生。事后,我心有余悸。察觉到晓勇平日里的不良表现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我下决心要进行深入了解,想办法好好帮助晓勇。
  2.存在的心理问题
  晓勇明显缺少家庭关爱,长期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和尊重,内心既孤独又缺乏自信,有着明显的破坏心理,潜意识里希望通过这样过激的行为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得到关注与关爱。
  3.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与晓勇母亲电话交流得知:晓勇母亲工作较忙,回家很晚。晓勇父亲是大货车司机,几乎没读过书,没有文化。晓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成绩下降,父亲每每看到他分数不高,就打击、数落、责骂他。最初,晓勇还尽力自我辩解,后来一辩解,父亲便拳脚相加。最后,晓勇干脆放弃了与家人交流的机会,开始离家出走。
  4.心理辅导过程策略
  知晓了晓勇的家庭情况后,我经过精心研究和分析策划,制定了一份综合心理辅导预案。通过家访的方式,要求父亲、母亲和晓勇三人都在场,播放预先准备好的家庭心理短剧和少管所采访视频给他们看。劝导晓勇父亲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认识到平日粗暴式和打击式的教育方式不仅帮不到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严重的后果。与晓勇的母亲沟通交流后,以自身为例,从老师和母亲的双重角度出发,告诉她: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温暖的母爱。
  在学校里,利用课余时间多次与晓勇交流沟通。以理解、同情、宽容为钥匙,关心晓勇,鼓励晓勇。他每有一点小小的进步,便在班里鼓励他,赞扬他,以期建立他的自信。与其他任课教师多次沟通交流,将晓勇的具体情况说给老师们听,希望同事们互相配合,一起关心和引导晓勇。与班级同学沟通交流,鼓励班干部和周围同学多与晓勇交流沟通,与他做朋友,营造出热情友好、充满爱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5.取得的结果与反馈
  通过将近三个月的心理辅导实践,所有任课教师和同学们都反映晓勇变化很大,阳光开朗了许多,充满了正能量。
  在与晓勇家长电话交流中也得知,他与父母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母亲每晚都为他精心准备饭菜,为他添置喜欢的衣物和体育用品。父亲经常陪他一起看球赛,有时还和他一起外出打球。看着阳光活泼的晓勇,我感觉到很欣慰,这次心理辅导过程是成功的。这份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与群众的力量。因而,针对青少年“问题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
  青春期的孩子们像一棵棵幼苗,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心理辅导,特别是离不开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所以,我要把心理辅导这个过程一直坚持下去,关注学生成长,保护学生天性,鼓励学生进步,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