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减负之花在茶乡绽放
——安康市紫阳县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走笔
   □本报记者 孙永涛
  九月下旬的陕南安康,丝丝凉意伴随绵绵秋雨而来,但在紫阳县的校园里,师生们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依旧不减:城关第二小学美术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创作剪纸和刻画;向阳镇中心学校的小小茶艺师们,在社团老师的带领下洗杯点茗,茶香四溢;蒿坪镇中心小学的活动室里歌声嘹亮,音乐社团的孩子们在练习紫阳民歌……
  用特色社团活动丰富中小学生课后时间,是紫阳县切实推进校内减负的一个生动写照,也是该县有效落实“双减”、振兴县域教育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茶乡紫阳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走出了一条山区县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的独特路子。
   ◆校内减负提质,先从作业“下手”
  位于巴山北麓的紫阳县地处国家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经济基础薄弱。“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山区县,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有着特殊的意义。”紫阳县教体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登全说。
  据了解,紫阳县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较多,很多学生的家庭作业长期无人辅导,不会做、不愿交作业的现象司空见惯;还有,隔代抚养较为普遍,现代教育提倡的家校共育理念和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另外,大部分学生从小眼界受限,兴趣爱好匮乏,整体上活力不足。“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影响,长期以来,紫阳县域内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人数不多,需求也没有城市学生那么大,所以学科类培训机构总体上数量不多、市场不大。”刘登全认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恰恰给了山区教育振兴的机会,“所以,我们一方面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双管齐下。”
  校内减负提质,紫阳县先从作业“下手”,去年以来制订了县校作业管理、公示、设计、质量跟踪监测制度,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我县还由师训教研中心牵头,组织全县各学科优秀教师成立学生作业设计研究工作小组,分学段分学科设计科学、规范的作业范例,供全县教师参考借鉴。”紫阳县教体科技局教育股原股长贾学文介绍说,设计原则是重思维型、创新型作业,忌机械重复、繁难陈旧作业,任课教师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能力,合理布置书面、探究、体育艺术以及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此外,还提倡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采取“基础+弹性”的作业模式,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和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2021年12月3日,紫阳县举办了优秀作业设计展评交流现场会,一批“作业代表”涌现:蒿坪镇中心小学采用“组内同质”和“组间协调”的办法,创建班级作业联动机制,全面压减作业总量;紫阳中学初中部推行“三统二定一有”政策,在作文教学中推行“211双5”操作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结构和接受能力,实施分层作业,教师随时根据学生层次的变化进行作业层次的调整;高滩镇初级中学实行每周有一天无作业和每一天有一科无作业的规定……
  此外,针对部分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紫阳县对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改变传统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加强薄弱学科建设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视导,引导教师尝试餐桌式教学形式,精心打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内容,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融合,切实为教师松绑、为学生减负,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低耗高效。
  ◆特色活动让学生长了技能、增了自信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十分钟就能剪出一幅画,这是紫阳县城关第二小学美术社团学生们的手艺。在城关二小,目前共有文化、体育、艺术、美术、科技五类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开设舞蹈、书法、电脑绘画、外语、茶艺、武术、跆拳道等22个社团供学生选择。
  像城关二小一样,截至目前,紫阳县70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村小、教学点)全部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服务内容以作业辅导+社团活动为基本形式,学生参加率达到了97.65%,教师参与率达到95.3%。“‘5+2’和‘两个全覆盖’的要求全部落实到位,今年,县政府财政还划拨了190万元补助课后服务费用,确保这项政策更好地实施下去。”刘登全说。
  建成于2021年9月的紫阳县向阳镇中心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按照“一年规范化、两年精细化、三年品牌化”的发展思路,这所九年制学校目前已经朝着精细管理迈进。“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在校学生有一半都是留守儿童,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孩子,如何让这部分学生成为‘向阳少年’,我们除了狠抓德育工作外,还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社团活动……”校长梁明华介绍说,学校积极发挥设施、场地优势,开设了包括茶艺、篮球、舞蹈等在内的11个社团,除本校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外,还吸纳县域内相关单位的技术人才,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指导,“我们聘请县足协教练指导足球社团,小球员们的踢球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在蒿坪镇中心小学校门口,矗立着一面笑脸墙,一张张灿烂的笑容反映了“双减”以来学生们的变化。据校长汪玲介绍,经过一年的实践,学校初步探索出了“1+1+6”模式,“具体来讲,就是抓实作业管理这1项关键,落实‘课内外融合、室内外互通’这1个大区域活动方案,开展6大类校园社团活动,让减负之花在校园落地生根。”
  富硒茶是紫阳特产,紫阳民歌是当地风情,记者了解到,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茶艺和民歌作为社团活动让学生学习,这是紫阳县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的一大特点——既是从德育层面对学生爱家乡的情感熏陶,又是从文化层面对他们进行“非遗”传承的技能培养。
  变化显而易见,很多校长、老师感叹:特色社团活动让山区学生长了技能、见了世面、增了自信!“‘双减’以来的课后延时服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来说意义重大,对广大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项福祉。”蒿坪镇中心校校长包自强说。
  ◆治理校外机构,让学生走进“实践大课堂”
  校内减负提质,校外培训治理,这是紫阳县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的两只手。据了解,去年以来,紫阳县多部门配合,按照“五严格五规范”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县20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取缔或关停,在全省率先完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任务,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按要求全部完成整改,社会反响很好。
  结合“三个课堂”建设,紫阳县充分利用校外机构治理契机,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各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城关二小用德育实践探索代替了补课刷题,德育实践侧重关注社会动态,比如开展以“小健将,野蛮我体魄”“我是抗疫小卫士”“我的航天梦”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升华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走进茶园,深入了解家乡特产,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等等。城关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兴田小学劳动基地、和平小学橘园,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后生活。向阳镇中心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带领学生上山学着采茶、下山观摩制茶过程,亲身体会采茶、制茶的辛苦与成就感;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到陕南老地委芭蕉口和襄渝铁路烈士陵园瞻仰,让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底,坚定勤学奋斗志向。
  “可以说,‘双减’是解决学生健康成长的小问题,也牵涉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大问题,借助这一政策的落实,我们紫阳县良好的教育生态初步构建,县域教育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刘登全说。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