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诗意荡漾心向远方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赵 云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打开电视,正碰上于丹老师在讲斜阳,她说:“当今科技的发达便捷已经让惆怅眺望变得很稀缺,我们惦念家人的时候随手就可以拨个电话,想念朋友的时候上网就可以见着,在今天望望斜阳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一些人的斜阳时分还在办公室加班,一些人的斜阳时分还在堵车的路上,闻着汽车的尾气,喇叭刺耳,此起彼伏,除了烦躁没有什么别的心思。我们不仅错过了斜阳的感伤,也错过了斜阳中一段从容的温情。”中国古代那些多情的诗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追问斜阳,吟唱斜阳,在斜阳里酝酿太多不可言说的人生滋味。是啊,我是有多久没有细细品味过一直喜爱的诗词了?
  我迫不及待地买下《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仔细拜读。在这本书中,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那些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千古名句,作者从春风飞扬写到秋思浩荡;从明月千古写到斜阳晚钟;从田园林泉写到登临况味;从剑啸长虹写到诗酒洒脱,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大自然中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在意境中。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又一次勾起了我诗意的情怀,我也不止一次地重温那些最美的句子,正像在一篇文章中所看到的:背古诗有什么用?它的作用就是,当我们看到太阳时,我们不仅会说“啊!好大的太阳”,还会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桃花盛开,我们会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们会因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不远千里去寻访那座江南名刹,也会因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对内蒙古大草原心驰神往……记得去年冬天那一场久违的雪覆盖校园的时候,望着洁白的雪地,又恰逢那天停电,冰冷沁骨,我一下子想到了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也是在这样的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炭火熊熊,只待朋友早点到来,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借此驱赶独居的冷寂凄凉。一时感慨,发了个朋友圈,立即有诗友遥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回道:“快来吧!记得带上小火炉。”就在这相互的调侃当中,笼罩在身上的寒冷已浑然不觉,莞尔一笑,充盈心间的就只有一炉明明灭灭温暖的炉火和至情至性的问候牵挂。
  古诗词不仅只有缠绵悱恻、旖旎缱绻,它的哲理之美、人性之美、语言之美不时有所体现。小学课本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给我们留下了“推敲”的千古佳话;清末书生陈沆赶考途中妙答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错落有致,含义不俗的炼字本领折服了刁难他的摆渡人。也有富含诗意的哲理劝勉一代又一代学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也往往在逆境中蕴涵着无限的希望,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时光飞逝,古诗词唤醒了潜藏在我体内的那份古典文化情结,就像于丹所说:“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只要留住心中的诗意,我们也许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走向心中的“诗和远方”。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