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实干创新奋发有为
全力推动陕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咸阳市武功县职教中心学生正在练习操作工业机器人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前排右二)在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远校区考察调研新校区建设工作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
  (上接1版)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及陕西教育的殷切期望
  1.三次来陕:明确陕西追赶超越新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调研,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指引航向。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陕,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2020年4月第二次来陕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2021年9月第三次来陕强调,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视察四所学校:提出陕西教育改革发展新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情系教育,三次来陕考察,每次都会视察学校。2015年2月,在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强调,“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20年4月,在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西安交通大学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2021年9月,在绥德实验中学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
  3.四次回信:勉励师生奋发努力实现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9次对陕西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回信。由陕西省率先发起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回信,勉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给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
  力量。在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回信中,勉励学生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在给西藏民族大学的贺信中,鼓励学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陕西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特别是对陕西教育的殷切期盼,为我们发展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
  二、全面回顾,客观认识陕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一)党的百年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我们党历来重视职业教育,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赋予职业教育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在建党之初,将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党的使命相契合,举办工人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培养运动骨干和领导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普遍建立军工、医疗、农业等学校,培养各方面干部和专门人才。在建国之初,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人才,支撑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通过调结构、调比例、扩规模、上层次、立规范,向社会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牢牢抓住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走上了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快速发展之路,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二)陕西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1.发端时期:较早开展职业学校教育。陕西是较早开展职业学校教育的省份。第一所职业学校可追溯到清末1902年宏道书院改建的中等工业学堂。民国时期,出现了省办的陕西农业学堂、县办的南郑初等农业学堂等。
  2.延安时期:学校量多面广影响深远。党因地制宜制定教育方针,大量职业学校应时而生。如中央军委通信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涵盖农业种植、医学、师范等领域。这一时期的职业学校,在很大程度、很长时间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进程。宝鸡市凤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成立,将凤县这个内陆山区小县与“工合运动”及“培黎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凤县成为“工合运动”起步阶段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我国职教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3.新中国成立后:蓬勃发展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之初,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只有21所职业学校,在校生4230人,专任教师仅210人。改革开放初期,中职学校达到89所,在校生2.93万人,专任教师3297人。上世纪90年代末,2所高职院校相继在杨凌、咸阳成立,陕西省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中职连续5年扩招,招生规模占到高中阶段教育的一半。2010年以后,中职发展大幅受挫,招生规模下降到初中毕业生30%左右;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一批优质中专升格、合并组建高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高职院校增至40所,在校生达到53.43万人,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大体相当”。2019年,2所职业本科学校成立,陕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三)陕西职业教育发展成就
  1.强化政府统筹,类型定位持续巩固。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
  展更加突出位置,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职教工作,召开职教改革座谈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陕西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下功夫调结构、提质量、强师资、建体系,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三个转变”。省政府与教育部、省教育厅与各市政府签订职业教育发展备忘录,推动“一市一策、一校一案”发展职业教育。
  2.加强贯通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一是中职教育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省政府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有效推动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协调发展。在全省实施“双达标”活动,中职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建成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职学校22所。二是高职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持续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高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8所院校入选全国“双高计划”,居全国第8,其中高水平学校数量居全国第4、中西部第1;在上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14项,位居全国第5。三是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更加顺畅。中职学生可通过分类招生考试、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三二分段制三种渠道提升学历。高职专科专升本比例不断增加,2021年2.61万人升入本科,占毕业生总数的21.35%;8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联合普通本科院校,在13个专业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2所职业本科学校8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3.推进大体相当,招生规模稳中有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职业院校265所(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4.1万人,实现了两个“大体相当”,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3.6%(含技工学校和往届生),高职招生占高等教育的46.5%。数据显示,较2016年招生数,高职增加23.7%,中职增加11.9%。
  4.立足错位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化、区域职业教育产业化、产业职业教育集群化,建成一批紧密对接工业、农业、交通等产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院校和以生态康养、能源化工、现代服务等为特色的市属院校,形成陕北对接能源化工,陕南对接生态康养,关中对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院校布局。
  5.全面深化改革,办学质量显著提高。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开展“思政大练兵”活动,打造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获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样板支部28个;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9个,居中西部第1。二是“三教”改革成效明显。持续开展“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推进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改革。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居全国第5;建设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0个;2021年教学能力比赛获奖20项,居全国第6;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7项。三是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高职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基本在92%以上。2021年高职毕业生去向落实率89.56%。目前,2022年高职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已达86.19%,高于普通本科7.19个百分点。
  (四)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加强院校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2.坚持服务发展是根本宗旨。积极服务制造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服务,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3.坚持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率先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率先推出“课堂革命陕西行动”,率先开展高职院校诊改复核工作,率先实施中职“双达标”,为全国职教改革发展贡献了“陕西方案”。
  4.坚持项目引领是重要支撑。在国家着力推进的重点项目上统筹布局、精准发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做好省级项目的规划设计,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建设梯队;在高职层面大力推进“双高计划”,在中职层面建设示范性中职学校,培育种子、打造样板、形成梯队、接续发展。
  5.拓宽经费渠道是坚实保障。“十三五”期间,全省职教经费总投入582.82亿元,较“十二五”增加151.25亿元,增长率35.05%。其中,高职投入326.10亿元,较“十二五”增加93.21亿元,增长率40.02%;中职总投入256.72亿元,较“十二五”增加58.04亿元,增长率29.21%;核定公办院校学费标准,实现20年来学费首次上调。加强对中职、民办院校的专项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债券拓宽来源渠道,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益。
  三、担当作为,奋力推进陕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迈向新征程
  (一)摸清发展底数,把握优势短板
  1.办学规模。全省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院校265所,在校生84.07万人。其中职业本科学校2所,在校生0.94万人;高职院校40所,在校生53.43万人;中职学校223所,在校生29.70万人。专任教师3.43万人,其中职业本科学校0.13万人,高职院校1.69万人,中职学校1.61万人。专业覆盖全部大类,其中职业本科学校专业布点26个,高职院校专业布点1657个,中职学校专业布点1435个。
  2.发展优势与短板。
  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陕西是古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西部大开发的门户。国家赋予陕西的总体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中心、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二是产业链群集聚。陕西有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和示范区,高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实力雄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形成了阎良航空城、杨凌农科城、关中装备制造片区、陕北能源化工片区、陕南康养医疗片区等一大批产业集聚区。高职院校立足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贡献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链群,打造出校地共建、城校共生模式。三是教育优势凸显。第一,普通高等教育引领作用显著。率先推出“课堂革命陕西行动”走向全国,率先举办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率先组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次全体会议、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育部“1+1”系列发布会上,陕西作为唯一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交流发言。第二,高职教育改革基础良好。先后实施示范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实现跟跑、并跑、领跑。第三,中职教育基础稳固。经过四年职普统筹招生、三年“双达标”建设,全省中职学校规模扩大、条件改善、质量提升,已发展成为高职教育稳定优质的生源基础。
  短板:一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陕西省传统产业升级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引领作用还需时日,以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形成,县域经济不强、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支撑度有待提升。二是发展环境仍需改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观念还未根本扭转,劳动用工制度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偏低,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凉”现象仍然存在,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政策落地难。三是院校发展不平衡。高职“中间”强、中职本科“两端”弱;高职内部,公办强、民办弱,省属强、市属弱,关中强、陕南陕北弱,国家“双高计划”院校核心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部分民办院校条件不达标,院校间差距有继续拉大趋势;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吸引力不强。
  (二)锚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
  1.发展目标。陕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更均衡更有质量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全面推动新时代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前列。
  2.重点任务。总基调为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增值赋能。三项主要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纵向贯通和职普横向融通并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中职学校“双达标”,支持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三项重点工程:实施中职强基工程,夯实发展基础;实施“双高”建设引领计划,促进高职提质培优;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三)谋长远抓关键,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组织政治把关定向作用,建立政治生态定期研判机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以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为载体,扎实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进党建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二要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根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推动重点马院建设,完善教材编审选用等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三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的优秀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持续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将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第一标准,坚守师德师风底线。按照标准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
  2.加强体系建设,落实育训并重法定职责。一要巩固类型地位。规模方面,保证中职招生规模占高中阶段比例不低于40%,高职规模保持基本稳定,逐年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10%。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质量方面,实施中职学校“双达标”,实施高职“双高计划”,建设13所高水平院校和92个高水平专业群。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院校等优质院校开办职业本科专业、升格职业本科学校。对标国家职业院校达标工程,尽快补齐办学短板。二要加强职业培训。依托特色专业、优质课程、高水平团队,面向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发系统培训包,塑造返乡就业、乡村振兴培训品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主动服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为全民终身教育作出贡献。
  3.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业升级创新引擎。一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深入推进“访企拓岗促就业”,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工匠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体项目,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力。二要对接秦创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双高计划”的两大核心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两手抓两手硬,深度融入秦创原,加快推进落实2022年秦创原重点工作的6项举措,做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制度改革、横向节余经费出资入股改革等“三项改革”。
  4.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一要加快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统筹布局专业设置,建立“有放有管、有进有出”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国家新一代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新兴专业。限制设置率高、进入门槛低的专业。淘汰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缺乏专业链群支撑、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二要强化教学管理。统筹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课堂革命陕西行动”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深入推进技能大赛机制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加强教师职称聘后管理,引导教授上讲台、讲“金课”。严格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高职扩招相关要求,确保课程不缩水、质量有保障,退役士兵资助政策要落实到位。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强化实习管理。
  5.提升教师能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一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职业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标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探索分层次、分级别认定。持续推进专业课教师每5年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生产实践,在一线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加大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引进力度,聘请行业领军人才组建兼职教师库,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要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实施新一轮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形成国家“职教国培”示范项目高端引领,省级国培项目骨干支撑,校级培训全覆盖的培养培训体系。加强青年教师入职培训、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和领军教师示范引领,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名师工作室和名师大讲堂。加强省级黄大年式团队、职教创新团队建设。
  6.提升现代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一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推动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融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二要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鼓励学校伴随中资企业“走出去”,到国(境)外办学,建设“鲁班工坊”、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对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积极申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国际赛事,扩大陕西职教的世界影响。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