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在“聚变”中奋力打造教育强县
— “三名+”建设助推澄城教育高质量发展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

 渭南市“三名+”现场会在澄城召开

    □本报记者 唐李佩 胡 玥
  “去年我被分配到城关一小跟岗学习,加入了英语学科李小伟名师工作室,名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引领给了我们青年教师很多实践性的帮助,让我在接下来农村学校的工作中更有方向,在专业成长上也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冯原镇善化学校青年教师张倩说,近期她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陕西省课堂创新大赛决赛,并获得了市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渭南市澄城县,像张倩一样在“名师+”研修共同体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他们是澄城县建队伍、强机制、促效能,梯次推进“三名+”建设工作成效的一个个缩影。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典型引路至关重要,而名校、名校长、名师这三个主体组合起来释放的“聚变效应”,正是澄城打造教育强县,蝶变新生、赋能发展的源泉动力。
    以“名师+”建设为抓手
  铸好育人“指挥棒”

  流利的口语、标准的发音,英语组的教师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获得知识;缜密的推理、工整的板书、清晰的指令、巧妙的设计,淋漓尽致地彰显了数学老师的自然本色;诵读指引,品味感受,声情并茂,教学语言的行云流水和幽默诙谐,无一不体现着语文组、道法组老师课堂的艺术魅力。这便是4月8日上午,澄城县城关一小“名校+”联合体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的联赛现场。
  城关一小校长杨秋霞告诉记者,搭建学习平台,组建县域“名师+”研修队伍,通过学科备课组活动展示、微报告讲座、微课堂示范等,引领各学科教师科学设计教法,是澄城县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城关一小作为“名校+”的母校,会经常组织“+校”教师利用学校的名师团队进行联合教研活动,促进不同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
  薄弱学科师资不强一直是制约县域教育的难点,为此,澄城县积极组建体音美、地理、科学等薄弱学科“名师+”研修共同体,心理健康研修共同体填补学科空白,开展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衔接策略研讨交流、“名师+”小学体音美学科“送教下乡”等活动,促进薄弱学科发展、教师技能提升。同时,对去年新招录的82名特岗教师全部分配至城区跟岗实践,加入相应学科的“名师+”研修共同体,并从农村学校遴选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影子培训”,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认为,‘名师+’的这个想法非常好,因为人是需要互相带动的。俗话说教育无小事,特别是从实践中出发,一些很小的事情却能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学校建立了5个省级名师工作站,在校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域外与省市级名师常态化合作交流,引领学校各个学科高质量发展。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教研氛围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澄城县北关中学校长张玉芳介绍道。
  近年来,澄城县立足县域实际,围绕“全员参与”的总思路,织就了全覆盖的“三名+”建设网络,系统实施“三支队伍”培训提升,实现了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名师+”标杆体系,全县拥有县级“名师+”研修共同体52个,校级“名师+”研修共同体147个,参与人数达2500余人,共开展活动千余次,构建了一支格局高、质量优的教育铁军。
  以“名校长+”“名校+”为引领
  打响冲破樊篱的“发令枪”
  “一个学校校长的价值在哪里?校长的价值就是培养令自己崇拜的后辈领导、令自己崇拜的学生、令自己崇拜的优秀老师。”澄城中学王会香校长的话让人为之动容。
  一个名校的形成,离不开名校长。以“名校长+”建设为引领,建设一支忠诚教育事业、勇于实践创新的高水平校长团队,是澄城县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澄城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党师龙介绍道,“近年来,澄城县聚焦课题引领、活动展示、共同发展,始终坚持把教育改革热点难点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把观摩交流作为校园长成长提升的重要手段,把智慧共享作为校园长成长的内在动力。”各挂牌校长立足自身学科研究方向、学术专长,组织各成员校长开展课题研究,确定了《“双减”背景下学校管理策略研究》《教师队伍层递化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等十余个课题作为研究重点,为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张茂荣“名校长+”发展共同体组织的“双减”论坛,各成员校长围绕“‘双减’减负提质”主题,携手共话“双减”新举措;贺海军“名校长+”发展共同体组织各学科教研组组长及相关优秀班主任代表,深入“+校”开展的“有效课堂标准及课堂观察维度探究”研修活动卓有成效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实现了管理智慧的融合共享,教育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
  “立足办卓越的教育,我校构建‘外+’发展联盟共同体,实现高端发展,作为‘+’校,分别和西安高新一中联合办学,建立云课班,和江苏大港中学签订友好帮扶协议,参加河北衡水十三中白祥友校长全国课题领航学校研究,通过深度学习、深度融合、深度交流、智慧共享,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王会香说。
  有了“名校长+”的基础,澄城县逐渐建设了一批打通教科研壁垒、实现“上+”“下+”联动的高规格龙头学校,“名校+”也正发挥着关键的酵性作用。
  “快安睡,小宝贝,你甜蜜地睡,月光洒满大地……”在细雨蒙蒙中,一首亲切舒缓的《摇篮曲》敲开了韦庄镇学校孩子们的心扉。“北关中学田芬老师的课堂让我记忆犹新,她在教学中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巧妙灵活地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音乐课堂情境和氛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这首歌,更体会到了歌曲中所包含的爱:母爱、老师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韦庄镇学校一位听课老师说。4月28日,在北关中学校长张玉芳的带领下,澄城县北关中学“名校+”教育联合体走进韦庄镇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这样的送教下乡活动只是“名校+”引领中最常见的一个片段。
  党师龙介绍,澄城县共建立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14个,县级“名校长+”发展共同体14个。未来,在“名校+”建设这条路上,全县将一如既往,以教育均衡资源为思路,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实践,大力实施“名校+”建设,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建设方兴未艾
  用创新吹响发展的“冲锋号”

  操场上,孩子正在练习着拍球、运球,梦幻魔方、魅力篮球、花样跳绳、动感羽毛球,这些丰富多彩的“第三课堂”活动是曾经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想不到的课后活动……自“双减”实施以来,在“三名+”的工作带动下,地处乡镇的西社学校以“质量领先、特色育人”为办学目标,努力成为一所“小而美、美而优”的农村特色小规模学校。
  “三名+”工作实施以来,借助于完善的组织体系、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和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澄城教育在悄然发生变化。
  “虽初显成效,但‘三名+’建设方兴未艾,我们明确发展定位,将‘三名+’建设融入教育强县建设大局,在建设质量上再突破。严格成效考核,把‘三名+’建设纳入学校考核评价范围,在结果运用上再探索。”党师龙说。
  据了解,澄城县将“三名+”建设纳入学校考核评价范围,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三名+”建设成果,修订完善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质量评价方案》,拟定《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构建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全链条全过程抓落实机制。其中对各发展共同体进行捆绑监测,动态管理,把“+校”进步提升与挂牌学校质量评估相挂钩;将“名师+”研修共同体各教师的成长进步作为评优树模、职级晋升的重要参考,激励全体教师争先创优,激发教师活力,实现引领提升,以此来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