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鳊鱼肥美菜薹香
□徐廷华
  时令一过雨水,绿油油的青菜开始抽薹了,一天一个样子,像盖楼房,早上晚上都不相同。于是菜薹也就在菜市场闪亮登场。菜薹,俗称“菜尖”或“菜心”,由于质嫩、味美,深受市民喜爱。菜薹有紫菜薹、油菜薹和青菜薹。
  青菜起薹时,粉嫩,一折就断,下锅就熟,配以豆腐,一清二白,实在是难得的时鲜。
  如与肉烧炒,那青绿色未开的细花、嫩叶和可口细嫩的菜茎与肉丝一炒,同盘而不相混,色美、味鲜。如用来汆汤,那色似翡翠、味鲜爽口的汤汁更是十分诱人。不由得让人想起宋代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中“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薹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的诗句。
  初始的菜薹,摘了主茎,会长出许多侧茎,再摘,会长出更多。几番之后,渐渐菜薹就老了,且变空心,吃时味会发苦。可见菜薹是吃青春饭的。
  菜薹中的上品,首推湖北武昌洪山的紫菜薹。清代《汉阳县志》中记载洪山紫菜薹:“味尤佳,他处皆不及。”洪山又名黄鹄山,相传山上旧时有古刹宝通禅寺,寺院原有一块坡地,生长紫菜薹,质嫩味甘,风味独特。洪山菜薹在历史上曾被历代皇帝列为贡品,被封为“金殿玉菜”。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执政时,为了一饱口福,经常在菜薹上市以后,派专人到洪山索取紫菜薹。朝廷上那些封疆大吏也时时到洪山巧取豪夺。光绪年间,合肥人李勤恪在湖广当督军,听说洪山紫菜薹有名,就派人把紫菜薹移植到安徽老家,恐其不活,还挖走了当地大量的洪山黄土。
  三国时,孙权迁鄂(今湖北武昌)。一日,和母亲吴国太等一行出城游玩,途经洪山,当地官员置酒相迎,席间,吴国太对一盘紫色菜薹赞不绝口,夸其甜脆清香,为他处所不及。自此以后,每逢洪山菜薹上市季节,孙权必派人来索取,以供吴国太食用。有一年冬天,吴国太病重,不思茶饭,唯一想尝的就是洪山的菜薹。但孙权得知宫中已久不见当地官员送来,大怒,亲赴洪山询问缘由。原来当年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菜薹在严寒气候下根本无法抽薹。孙权立令在山脚下建起大棚,将部分菜薹移至棚内,不出半月,棚中青菜终于抽薹。孙权大喜,派人立即快马送回宫中,吴国太日日食用,病情遂渐渐好转。
  后来孙权迁都建邺(今江苏南京),临离开武昌时,特地带了一些洪山菜薹种子去建邺,可是所种菜薹的味道总不如洪山出产的好。为了满足老母亲的心愿,孙权派专人到洪山取了很多黄土,用船运回去种菜薹,但效果仍然不佳。无奈孙权只好命人每年仍将洪山菜薹运至建邺,直至吴国太去世。由此洪山菜薹又被人称为“孝子菜”,一时传为佳话。
  相传,苏东坡偕其妹有一年游武昌黄鹤楼,听说洪山紫菜薹味道好,很想品尝一下,因当时天冷,紫菜薹尚未抽薹,于是兄妹俩在武昌特意滞留一段时间,直到吃上紫菜薹方才返回。清代诗人徐鹄在品尝菜薹后,写下“不需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归元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薹香”的诗句,赞美菜薹。
  民国初年,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任大总统时,每临冬天,也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紫菜薹。由于长途批量运输,鲜菜薹被运至北京后,时间一久,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刚从产地新鲜采摘的嫩菜薹逊色不少,常使食客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薹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紫,味不鲜美。试种失败后,人们更感到洪山菜薹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继续用火车运转洪山菜薹到北京。洪山紫菜薹名高可见一斑。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