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三个课堂”构建教书育人新生态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在“三个课堂”里培养时代新人

学生动手做实验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开展“行知秦岭”研学活动
    □本报记者 孔祥娜
  下课乐声响起了,不时有学生感慨:“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感觉还没听够呢!”学生们意犹未尽地簇拥着老师走出教室。
  建校27年来,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始终秉承“仰高笃行知新致远”的校训,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课堂革命”。正如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教育联合体党总支书记、校长张振斌所说,“我们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着眼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抓好‘三个课堂’,为孩子创建一个多元的、立体的、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上丰富新内涵
  “有兴趣的课堂,效率怎么会不高呢?课堂要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数学名师、副校长姬文亮提出的这个问题,直指抓好“第一课堂”的关键。
  作为教学主阵地的“第一课堂”怎样提质增效,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众多学校进步的“拦路虎”。张振斌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为此,学校一路探索,创建、实施了“青蓝工程”“双师”制和校内“三级三类”评选制度,将理念渗透落实到每位教师的每一份行动中。
  “青蓝工程就是传、帮、带。”青年骨干教师冯雪解释道,“我参加了一次学校‘三级三类’比赛,成绩不错,这都得益于教研组长对我心理上的鼓励和专业上的指导。”记者发现,不管哪个学科的课堂,都彰显着教师们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探究其中原因,一位老师的回答让记者豁然开朗。“新教师一进校都会认两个师傅,一个是教学上的师傅,一个是生活上的师傅。师傅会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指导新教师一路成长。”曾经是学校的一名学生,而今已变为学校一名优秀教师的安语熙,谈起她的师傅时,饱含深情和感恩。一群教学经验丰富、学科素养深厚的名师专家型帮带教师,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着。
  支撑教师高业务水平的是高质量的教研。学校多年来,以科研为重心,摸索建立起了一套“学校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体系,2周一次的教研会,常抓不懈,雷打不动,这一坚持就是27年。人人潜心科研的浓厚氛围支撑起了“第一课堂”的异彩纷呈:“趣味性探究的数学课堂”“浸润在传统文化里的语文课堂”……
  “下足功夫精心准备好的每一堂课,是否符合学生‘胃口’,学生的评价最有权威。”姬文亮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创建了“数字化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是其中重要一环。记者看到厚厚的评价表上,评价标准有几十条之多。每名学生每个学期逐条对认可老师打分。“总分值偏低的教师会被逐级沟通谈话,寻找原因、寻求方法,直至解决问题。”英语年级组长齐婷婷说。
  “双减”后,“第一课堂”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学校更加关注学生差异化,开展了以设计个性化作业、克服无效作业为重点的一系列作业改革,保障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的新内涵。
  在“第二课堂”的“新基地”中激发新活力
  2021年的一天,一个电话让音乐教师赵磊兴奋不已,学生杨子琦被选为了十四运火炬手。
  赵磊对杨子琦印象深刻:“他十分热爱曲艺,加入学校曲艺社团后就成为领头兵。学校还为他举办了曲艺专场,并将专场衍生为一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曲艺艺术展新颜’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在该校,像杨子琦这样因特长爱好选择社团的学生有很多。对于“第二课堂”的社团如何高标准开展活动?张振斌有独到见解:“第二课堂”应该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努力为学生社团提供优质环境:网球场、曲棍球场、乒乓球馆等一应俱全;集STEAM工厂、数学实验室、科学微电影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艺体楼设施先进……110余个专业功能部室和特色教室,落实了社团对学生“全覆盖”。
  高质量的社团活动需要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充实。早在5年前,学校就研发了以国家课程、发展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和国际课程为主的“人本”课程体系,涵盖体育、艺术、无人机等多个领域近百个特色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是最有意思的时候,数学社团激发了我的学习活力。现在我努力学习,将来要成为建设国家的数学家。”学生李昊晨说。
  对于学校社团“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张振斌说:“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我们的社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从国家课程教学中拓展学科课外活动,逐渐发展到现在100多个社团,水到渠成地沉淀出一套特色鲜明的人本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第三课堂”的“新天地”里拓展新能力
  “1000多个日子,似乎漫长,而我却觉得短暂。”2021年毕业生李璋喆在毕业感言里这样写道。李璋喆是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游泳“梦之队”的队员。
  近年来,这支队伍已有2人进入省队,3人通过游泳项目出国深造,12人进入重点高中,多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310余枚各级各类奖牌熠熠生辉,辉映着无数个拼搏的故事。
  “学校除了为喜欢游泳的学生提供平台外,更重视精神养成,逐渐形成‘男生真诚宽厚、健壮刚毅、睿智清朗,女生阳光洒脱、新锐明媚、优雅脱俗的高新侠气质和风格’,对学生成长帮助巨大。”体育教师杨亮说。
  像“梦之队”这样的校外社团,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还有很多。以校外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第三课堂”,重在引导学生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和生活品质的人。开展“第三课堂”的难点,在于怎样整合教育资源?怎样把“第三课堂”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整合好,让学生在看、学、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怎样既综合“第一课堂”的应知应会知识,又融合“第二课堂”兴趣爱好发展的知识技能,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对此,“学校充分发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等,构建了包括以爱国主义、生命环保、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和职业体验教育为主题的“红、绿、古、蓝、橙五大研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社会中得到历练。”张振斌说。
  采访刚结束,张振斌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一所“+校”参加活动。“不仅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要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好‘三个课堂’,更要把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扩大到更多的学校去。”张振斌说。
  记者看到,在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名校+”成员校内,教育工作者们干劲十足,陕西“三个课堂”促进教书育人新生态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