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吴文俊, 脱胎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数学家
□骆昌芹


  人们不曾忘记,他曾获得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人们不曾忘记,他在1956年因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在世界数学研究史上轰动了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们也不曾忘记,2006年他获得有着“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数学奖”。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他把毕生精力扑在数学学科——拓扑学上,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

  少年立志为民造福
  吴文俊祖籍浙江嘉兴,1919年出生于上海,家里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一家六口挤在青浦县一个叫朱家角的乡下,4岁时被送到附近弄堂里的文蔚小学读书,他从小天资聪颖,不到两年就把小学的课程都学会了。因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他喜欢上历史,尽管有些字还看不懂,他总是缠着母亲讲给他听。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父母将吴文俊送回浙江嘉兴老家避难,半年之后,他重返上海进入正始中学读书,老师仿佛就是个导游,将他带到一座瑰丽的数学迷宫前,几何空间的玉楼琼阁,三角公式中的峰回路转,代数运算里的神奇变幻,都令他心驰神往,他入迷了。除了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他还自己阅读和钻研。每一道几何题,他几乎都能用几种方法证明;许多疑难问题的解法,他都一一做了卡片。自己不会做的题目,他从来也不急于去询问别人,总是自己想了又想。没有多久,吴文俊的各科成绩都提高了,特别是理科,提高得更快。数学参考书上的一些难题,常常使一些同学望而生畏,但是这些难题一到吴文俊手里,很快就能算出答案。那时候,他的数学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尤其是物理成绩更加出色。
  吴文俊直到高中毕业时,他的兴趣始终在物理而不在数学。因为每次物理考试很难的题目,他都能出色完成,物理老师对他特别关注。高中毕业时,因为他的成绩出色,学校决定将他保送上海交通大学,还给予一定的奖学金,物理老师却以他独特的眼光推荐他攻读数学。他认定吴文俊物理成绩不错的原因就是数学优异,只有攻读数学才更能发挥他的才能。那时候,吴文俊刚读完《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他决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样用科学为人类造福。于是,他听从了物理老师的建议,选择了数学作为他的终身事业。
  1936年9月,吴文俊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他刻苦钻研,大三学实变函数论,在实变函数论的基础上专研点集拓扑,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为数学研究永不放弃
  1941年,吴文俊刚刚大学毕业,日寇的铁蹄侵占了上海,整个上海沦陷了,吴文俊为了生计,只好辗转育英中学等几所中学以教书为生,由于生活的贫困,吴文俊几乎没有搞数学研究。这样临时执教生活维持了五年,直到1946年,抗战刚刚结束,吴文俊终于看到了希望,他被聘请到一所大学任教,并担任著名翻译家郑太朴教授的助手。
  在大学任教期间,吴文俊有了充足的时间攻克数学,潜心研究拓扑学。无独有偶,1946年8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一生中难忘的恩师陈省身,这位著名数学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吴文俊的人生道路。
  说起陈省身还是吴文俊的老乡,第一次见到陈省身,他们用几乎带着方言的家乡话交流。吴文俊拿出自己的研究材料给他看,陈省身指出搞拓扑学数学研究,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方向不对,前途从何而来?他认为吴文俊应该走代数拓扑学这条路。经过名师指点迷津,吴文俊如梦初醒。
  陈省身的一句话,让吴文俊心头升起从师的念头。当第一次见面分手时,吴文俊提出到陈省身的研究所学习,意想不到的是几天后真的如愿以偿了。此时的吴文俊心头充满阳光,不但生活得到了改善,研究工作也因此突飞猛进。
  1947年,吴文俊完成了一项重要拓扑学研究,由于成绩斐然,经陈省身推荐他到巴黎留学。在巴黎的两年时间里,吴文俊的成绩表现突出,获得了法国科学博士学位。为了方便交流和浏览更多的书籍,吴文俊自学了英语、俄语、法语和德语四种语言。
  1949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当吴文俊交上自己的博士论文时,轰动了数学界,几乎没人相信一个旧中国学子在拓扑学领域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他导出的关系式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数学界影响深远的成果。
  发扬传统数学道路
  1951年8月,吴文俊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踏上了归国的道路。回国后,吴文俊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次年进入新建的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主攻中国古代数学。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古代数学几乎不被主流学者承认,吴文俊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在14世纪之前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强国,现在更需要找到一条发扬中国传统数学的道路。
  上世纪70年代正值文革时期,吴文俊在计算机制造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亲眼目睹了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认为计算机将为人类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作为新的工具必将大范围地介入到数学研究中来,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跟现代计算机科学是相通的。他身体力行,在数学机械化的征途上奋勇攀登。1970年代后期,他在中国古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学机械化研究,此时他已经是花甲老人了,然而他为了学习编写计算机程序,一天十多个小时趴在电脑跟前,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开创了数学机械化的“吴公式”“吴方法”“吴中心”,在国际上引起很大震动。
  上世纪80年代,吴文俊除了著书立说和培养博士研究生外,还为国际学术交流做了大量工作,1996年,他成为国家“数学机械化及其应用”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2010年5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从此,天空中有了一颗“吴文俊星”。
  2017年5月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作为一个学科的领头人,吴文俊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他也是欣慰的,因为在他身后,也有无数的继承者正践行着他引领走过的路。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