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必要途径。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电话、手机、微信、QQ、校讯通等日益成为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而且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建立有QQ群或微信群,作为老师与家长沟通和联系的平台。现代化的沟通方式逐渐替代了家访,成了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
时下,实地家访少了,线上联系多了,一方面,网络时代教师与家长沟通多元化,教师不习惯于实地家访;另一方面,学生家庭情况越来越复杂,留守儿童增多,实地家访难以见到父母或主要监护人。这主要还是因为实地家访的作用被低估,认为实地家访耽误时间,效率低,不如打个电话沟通方便。殊不知,这种沟通是隔空交流,肯定没有面对面交流有效。因为实地家访在情感上有着不可替代性,面对面交流能融洽感情,家长和学生会更重视,交流的问题会更全面、生动、透彻,能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为此,教师实地家访是一种很好的家校联系方式,应当保留与发扬。那么,如何做好实地家访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家访需要精心准备
家访前班主任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访时才能有的放矢。
一要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全面了解受访学生的个人情况,熟悉学生在校表现、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特长、优缺点,关系密切的同学,发展的潜能及存在问题,对这些情况进行梳理,家访时才能有话可说,反馈给家长才会真实。二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在家访前,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父母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家长的性格以及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和要求等。针对不同家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家访策略,以便在家访时融洽沟通。三要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家访的另一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家访前应确定所要了解的内容,家访时应询问家长,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四要提前与家长联系。约定好家访时间,不搞“突然袭击”。
家访需要真诚沟通
家访中,教师面对的是每个学生不同的家庭。教师如果想使家访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注意沟通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能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一是要尊重家长。家访时要以平等的心态与家长沟通,沟通要让家长易于接受,先肯定进步、肯定成绩,切勿把学生出现的问题一股脑地归罪于家庭,指责家长没有教育好孩子。尤其是要尊重那些学困生和调皮孩子家长的人格,用真诚、爱心与家长进行沟通,争取与家长产生共鸣。二是要因人而异。教师在家访时,除了要明确目的、内容之外,还必须了解家访的对象,以求知己知彼。有的家长属于溺爱孩子型,家访时,要让家长明白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只有爱而不溺,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农村学生多数属于全托型,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到学校,就与家长没有关系,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学校负责。针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在家访时,着重要与家长讲道理,向家长说明,教育好孩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使家长感受到教师的话是肺腑之言,是真正关心学生,和家长心理相容、情感相通。三是要多报喜,巧报忧。家访要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的优点与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提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改进。尤其是对学困生、问题学生,家访时首先要向家长反映其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和优点,爱好和特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也不要放过,要把这些作为与家长沟通的支点,消除家长的心理障碍,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然后再实事求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耐心地分析研究,商讨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必要时让学生旁听,让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四是要学会倾听。家访时,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是双向的交流,要让家长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统一认识,统一对学生的要求。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听听家长的诉说,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从家长的话语中捕捉相关信息,这样对学生的教育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家访需要详细记录
家访中的详细记录,是教师进行家访的凭证,更是家访成功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家访之后,根据学校发放的家访记录簿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把家访的目的、任务、过程、达成的共识等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并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结合家访中了解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重新分析评估,同时制定相应的教育办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总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采用现代化的方式与家长联系、交流已成为主渠道,但实地家访这种面对面、个别交流方式的优点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要建立起学校、家长、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还需做好实地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