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如何培养初中生 精细化阅读能力
□李来先
  中考的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课外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分析、欣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春》的阅读教学为例,简述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精细化阅读能力。
  看题目猜文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翻开一篇课文,不要急于阅读,可先对文章题目进行主干提取,分清枝叶,然后进行合理的猜想:依此题目,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再关注文章的预习提示(题记)、作者、注释(后记),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或给理解文章提供一些线索。如《春》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文章可能会写春天的哪些景色?会写到人们在春天的哪些活动?这样的猜想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时向理解文章内容的方向走近,阅读到文章相关内容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便于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
  看目标明方向
  初中语文课文后设计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或“阅读提示”栏目,相关题目最能体现编者意图,为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浏览《春》一文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引导学生梳理出本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认真观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拟人、比喻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以对春的喜爱心态去捕捉作者笔下的美景,并在赏析描绘春景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采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在考试中,学生可以通过题目猜测文意,然后浏览文后的问题,能够明确所考选文的体裁、所考问题的答题范围方向、相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能力思维素养等,从而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阅读,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读文章做标记
  提取文章表达最主要、最基本的信息是阅读的基础目标。阅读、联想、想象是学生生成、拓展和创新文意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指导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通过联想和想象文章内容的形象、画面、情形,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理解文章的内容,触摸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并适时圈点勾画批注,便于引起注意、加深理解。通过对文章题目、开头、各段中心句(关键词)、衔接过渡、结尾段落的分析,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会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清晰,它是学生研讨、理解、欣赏文章的一把钥匙。下面是指导学生研读朱自清的《春》一文的部分阅读教学对话:
  第1段中“盼望着,盼望着”,作者“盼望”什么呢?两个“盼望着”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第2段描绘的对象有哪些?是概括描绘还是具体描写?“朗润、涨、红”三个词分别让你想到了什么?
  这样边阅读、边联想、边想象、边思考,逐步走进作者的心灵,逐渐将读者与作者的心融合在一起,达到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真正理解。
   审问题思答案
  学生带着联想和想象,研读文章,走进作者心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后,再去仔细思考文章后面的相关题目,思考回答该问题与全文的关系:是与文章某些段落的内容相关,还是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相关,抑或是对相关写作方法或技巧的考查?这样明确问题和方向后,让该问题的思考、探讨变得有意义。如《春》一文“思考探究”第三题,此题在给学生介绍比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研讨课文最后的三段通过比喻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对这一问题的研讨,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喻体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比喻这一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此外,学生在做阅读题时,答案的组织应做到审题“准确、全面、简洁、条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精细化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钻研、勤于思考,还要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让学生形成精细化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乡县两河口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