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三措”并举提质增效促“双减”
□杨茂文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南,给中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双减”政策的颁布强化了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对于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级中学来讲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双减”政策,联动高新区“名校+”教育联合体,结合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探究提质增效的具体措施,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校育人成效。
   “师生同减负”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减负增效的关键在教师。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名校+联合体教师轮岗”等举措,打造精英教师团队;建立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聘请特级教师、各学科专家带队教研组,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集体备课共商共议共享成果,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而且群策群力打造出更适合本校学情的优质课程;打破唯成绩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课堂的生成提供更广阔、更轻松的研究空间,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享受“双减”的“福利”。
  其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学校通过“致家长·做新时代智慧父母”系列讲座转变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认识到与其课后疯狂补课,不如引导学生重视课堂。通过德育、家校联合扭转学生“课上不求甚解,课后培训班里蹲点”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回归课堂。
  最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是不布置作业。学校采用分层作业,将作业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为积累运用、能力提升、拓展拔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主选择作业,提高了作业效能,减轻了教师批阅作业的负担,更有利于教师便捷地通过作业反馈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行行出状元”聚焦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校充分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新教育空间,铸就了优质校本课程课后育人,给“五育并举”提供新的实践模式。以课后服务课程设置为例,我们将校本课程分为五大类:趣味学科拓展课程、艺术审美养成课程、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科学技术创新课程、体育健康发展课程。五大类课程的设置立足“五育”,以学生兴趣和特长为原则,自由选择课程,实现“一生一课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实现个性化教育,践行“行行出状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名校+”“互联网+”实现教育公平
  “双减”政策落地,能够保障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弥补因校外教育支出而扩大的教育不平等,缩小因家庭收入差距而导致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教育差距,这对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让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了社会共享,对于普通中学来说,师资力量和资源储备是核心的竞争力,而网络共享让各个学校可以充分享用教育教学资源储备库,一个中学可能无法成为特色课程的创造者,但可以成为优质资源的整合者。不同层次的中学可以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教育活动,实现了教育公平。我校依托“名校+”资源优势,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办学。“云校”的顺利运行已然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前沿。“云校”的建立,通过网上教研实现了专家与一线教师的零距离对话,为真正实现“双减”环境下的提质增效提供保障。在“名校+”教育联合体的推动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师生同步享受优质资源,实现了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是“双减”政策落地的有力保障。我校“三措”并举提质增效促“双减”,实现了教育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