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7版
本期发布:
校园“厕所革命” 需注重软环境建设
□张 翼
  近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2013—2018年我国共改造了14.1万所中小学、幼儿园的非卫生厕所。2019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厕所革命’行动计划”,此后,又完成了6.7万所中小学、幼儿园的非卫生厕所改造。(2021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报》)
  从相关材料和有关实践看,中小学校厕所革命行动实施以来,已经有相当成效,在校园厕所的硬件提升方面,安全、清洁、实用的基本要求在多数地方普遍得以实现。同时厕所环境的根本性改观也极大地打消了孩子们因厕所脏臭而“生畏”,甚至于不敢多喝水、怕上厕所等情形。此外,由于较好地贯彻了“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不同地区、学校在厕所设计改造提升方面,也都能够充分注意到增加厕位总供给、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合理设置教师厕所与学生厕所位置关系等共性问题的有力破解,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地方和校园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效果值得肯定。
  需要强调的是,校园厕所革命有自己的独特性,特别是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其教育功能的覆盖是不能忽略的。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的要求更考量学校智慧,所以,学校一方面要及时周到、科学有力地做好粪污清运及处理、安全管理、设施设备维护和保持环境卫生等日常的管理维护工作,建立从校领导到保洁人员高度协同的负责机制。
  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学生卫生健康、文明如厕的教育,要注重厕所间必要的软环境保障。众所周知,近年来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未成年人抽烟打架等,往往就发生在厕所这个“隐秘”角落。在这方面怎么才能在做到防微杜渐、环境净化的同时保护青少年的个人隐私,除了安装烟感器等常规思路之外,也可以打破常规,在校园里只设置两类厕所,男厕和女厕,而不必分出教师厕所和学生厕所,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确保校园安全。